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长春光华学院充分利用民办教育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观整合学校育人资源,突出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和“‘家’‘国’文化育人”四大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素质培根、思想铸魂、专业启智、文化润心”为特色的育人新模式。
全面开展养成教育 培植大学生人生之根
(一)精心设计大学生养成教育工程
长春光华学院从2016年起全面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将养成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并做到养成教育四年不断线,逐步完善了“自主养成、学校引导、校家合作、师生同修、科研提升”的养成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不少学生经历了从消极到乐观、从放纵到自律、从自卑到自信的成功转变,礼貌、诚信、责任、团结、感恩、自信等品德已成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积累了一大批典型案例和动人故事,涌现了一批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吉林好青年”、吉林省“百优大学生”为代表的养成教育好榜样。
(二)多途径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
为将大学生养成教育做好、做细、做实,学校精心选择22个“好习惯”项目,要求全校学生每人重点选择3项以上自我养成,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袋”,帮助学生自主践行养成教育。组织编写《大学生养成教育22讲》,筹建“养成教育研究会”“吉林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组建44个“好习惯”主题协会(含分会),编写系列《养成教育案例集》,将养成教育活动打造成品牌。截至2021年底,全校累计有2.3万名在校生参与了“好习惯”项目申领工作,登记认领“好习惯”项目约7万项(次)。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吸引省内19所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多所省内外高校前来交流学习。
(三)积极开展特色体育、美育活动
学校以“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基”为目标,坚持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健全体育锻炼制度,重点开展滑雪、攀岩、太极拳、足球和健美操等特色体育活动,激励大学生锻炼体能、磨炼意志,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追求卓越、团结合作、持之以恒”的体育精神。2019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奖励359项,其中全国性奖项117项,连续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越野滑雪赛团体冠军。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大力建设美育渠道,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学艺术作品的竞赛、展出、展演活动,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味科学之美,在“双创”活动中展现创造之美,在日常生活中品味生命之美,在艺术展演中领略艺术之美,形成了以书法、影视、诗歌小说创作为标志的美育特色,学生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普遍有所提升。
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铸造大学生的信念之魂
(一)强化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扎牢大学生的思想根基
为强化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学校坚持把教材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与学生疑点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构建了“专题教学+问题导学+行为养成”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成果汇报→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问题引领→小组合作→研讨提高”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使思政课堂“活”起来,学校着力打造“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构建了“科学选题→认真调研→规范报告→成果分享”的自学自讲模式和“教师+学生+组长”的综合评价模式,使思政课教学链条由“课中”向“课前”“课后”延伸,全面提高了思政课程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
为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学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积极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案例形式将认知能力、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意识、国家情怀、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强化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学校启动课程思政立项建设工作,建成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21年,确立了17门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学校从研究条件、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其中2门课程经过培育获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立项。
(三)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思想内涵
为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长春光华学院近年来广泛开展“红色电影展播周”“民族魂——致敬鲁迅诵读会”“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革命老兵事迹报告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定期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等革命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先后有2300余名学生投身家乡防疫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校先后收到全国各地向学校发来的感谢信210余封,有一支防疫志愿团队荣获“长春青年榜样集体”称号。
深化专业教育改革
启迪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一)创新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思路
为打造应用型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学校围绕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机电产品制造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及基础教育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强化工程、经管、文艺、教育的专业集群效应,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以“工、艺、商”三大学科集群为标志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校根据“符合行业需求建专业、跟踪前沿发展改内容、围绕学校主体推改革、激发学生志趣变方法、利用内外资源创条件”的专业建设思路,实施了“三元四同五平台”“2.5+0.5+1.0”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二)校企协同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为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学校2012年以来相继与多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先后创建了13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光华-中软”IT产业学院于2021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满天欣”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学院于2022年被推选为吉林省高校电子商务产业学院协作体牵头单位。产业学院各专业均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案例、任务驱动、赛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拓宽产教融合育人渠道,学校成立11个定制班(冠名班),建设各类校内外实践基地150余个,支持各专业开展多种形式、不同深度的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定制班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高于其他同期毕业生。
(三)将“适合的教育”理念贯穿课堂教学
根据办学定位、学生特点和基础,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项具体要求,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2016年以来,学校相继以“全校说课”“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一师一课”“课程思政”“去水增金”等为主题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为学生打造适合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比如,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行“一搬两带”教学模式,按照“艺术设计+技术+营销”的模式创建了绘图、施工管理、创意、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6个教师工作室,“真刀真枪”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以志趣为导向搭建“双创”教育平台
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和“双创”科技园,组建专业社团,实行“三团一平台”和“项目+班导师+学生团队”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技月和学科竞赛活动,打造“教中学、学中赛、赛中创”的创新平台。“双创”科技园被认定为首批“吉林青年创业园”,被省教育部门评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地”。学校推行“科教融合”工程,要求教师做科研、做项目必须有学生参与,做科研助理,研究成果要总结成教学案例融入课程教学,推动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艺术创作相结合。学校利用“双创”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学科专业、文娱体育竞赛活动,获奖数量和级别逐年提高。近3年来,共计获奖684项,其中国家奖项289项,获奖等级及数量在吉林省同类高校中居于前列。
实施文化育人战略
滋润大学生的美好心灵
(一)厚植弘扬中华“国文化”,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为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和文化素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师生合作摄制《寻脉》《讷殷之恋》等影视作品,公映后获得良好反响;编排展演的抗日话剧《记住老黑河》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爱国话剧《耀眼的弧光》获吉林省广播电视文艺“丹顶鹤奖”金奖,廉政微电影《苍夏》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奖。筹拍的公益广告《垃圾分类》荣获2019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赛及创意大赛金奖,并在吉林卫视滚动播出;《让座歌》荣获省级“最美中国”词曲创作大赛二等奖;原创话剧《失落的天堂》获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剧作奖和新人奖;原创剧作《熊表姐》获乌镇国际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为打造校园冰雪文化特色,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同心助力冬奥、一起走向未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为主题的系列雪地绘图活动,获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报道,荣获“都市冰雪、青春容融”长春市校园冰雪设计大赛银奖。
(二)传承创新光华“家文化”,锤炼校园文化精品
为厚植特色校园文化,学校以培养师生“爱校”情怀为突破口,注重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家文化”育人体系。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开展“新年包饺子”“春节写福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送月饼”等系列活动,让师生感受“家的温度”;举办“图说中国节”主题绘画活动、古诗词大赛经典诵读、在长高校大学生书画展、家书文化长廊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家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学校持续开展“家书文化”活动,近8年来组织学生手写邮寄家书1.7万封,回收家书原件4000多封,多件作品在全国家书征集活动中获奖,《家书汇编》还被国内一些博物馆收藏。
(长春光华学院校长 李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