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5日 星期三
守正创新 追求卓越
——武汉工程大学探索建设地方特色行业大学新文科
王存文

    武汉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武工大”)是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达到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水平”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为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十三五”时期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文科的建设重心落实到新工科与新文科的交叉、新文科之间的融合,加强新文科的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着力于教学改革与建设,打造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科新体系重要平台。学校把握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探索地方大学新文科建设,努力推动跨学科新文科改革建设,打造新文科新高地新高峰,建设以工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跨·融·创·通”“三融四为”新文科范式。

    加强学校新文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根据全国教育大会、一流本科教育大会精神,学校加强了新文科的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文件制度,引领与保障新文科改革与建设。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积极构建现代化学校治理体系,加强数字化建设,实现“三全”育人,全方位构建服务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形成“化育天工”特色教学文化。

    成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020年7月,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立了“党委领导、主任负责、教务处牵头、部门联动、院系落实”的运行机制,立足学校化工与矿业工程学科专业特色,通过制度建设、经费保障、项目研究、对外交流、成果推广等方式聚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武工大特色、武工大风格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使武工大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为构筑育人“同心圆”,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形成“大思政”格局,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走上讲台为学生讲“加油中国”公选课,以身作则,进一步提升学校、院部、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学校提前谋划、分类指导、重点培育,近3年立项6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示范课程,鼓励全校各类课程不断挖掘思政元素,着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提升全校课程思政站位。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示范引领。“安全管理学”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充分彰显了学校化工与矿业工程一流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紧紧围绕“大安全”观和安全生产发展战略,坚持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统一,深入挖掘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实现“潇潇有雨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学校以“安全管理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建强教师育人“主力军”、占领课程育人“主战场”、拓宽课堂育人“主渠道”三个方面探索创新,汇聚育人合力,实施“质量强校、人才强校、特色强校、创新强校、文化强校”的内涵式发展战略。以打造课程思政“金课”为核心,以推进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和优化课程思政实践体系为两翼,以管理制度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和理论思想创新为保障,构建具有武工大特色的“一核两翼三创”模式。

    “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新文科复合型人才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学校按照“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化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树立“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以“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核心的“两型两化”(创新型、复合型、工程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地方行业特色大学新文科建设的新定位

    明确地方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精准定位校本新文科人才培养规格。

    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大文科”“跨学科”“超学科”理念,培养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2.新文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新探索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紧扣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接行业需求,提升传统专业,打造优势专业,搭建灵活的校企合作平台,打通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创业各个环节,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

    自2011年以来,学校管、经、文、法、艺术、教育学专业通过“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平台,先期开展了“大文科”的探索;与化工、材料、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实现交叉融合。于2019年开展“AI+电子商务”探索。

    学校将教学研究的重点向“两型两化”倾斜,重点支持相关主题的研究和教学改革。立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

    3.完善新文科实验区教学管理的新机制

    深化新文科教学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从经费投入、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招生培养、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提出推动新文科建设改革举措,完善新文科建设的政策支撑和条件保障。促进政产学研跨界融合、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育人闭环和有序结构。

    学校以2009年获批的“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2018年以来按照新工科与新文科交叉、新文科专业融合、跨学科交叉,按照“共建、共享、开拓、开放”的“双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校领导挂帅、教务处协调、外语学院牵头、各学院协作,成立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和跨学院跨学科核心教学团队——“E+”教学团队,并聘任实验区专职工作人员,全面保障实验区“双专业”教学建设与运行管理。

    4.构建新文科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新标准

    运用立体化教育评价体系,借助现代化大数据教育技术方法手段,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形成一套适合地方行业特色大学新文科发展的高质量评价标准。坚持守正创新,在学科评价、学术评价、学生评价、学者评价等方面重构新文科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立体多元评价体系。

    新文科建设成效与特色亮点

    学校在新文科建设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发展路径,以专业升级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课程变革和实践育人为两翼,结合师资队伍优化、科研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引领,打造“三融”(课程融合、专业融合、实践融合)高质量教学体系和“四为”(教学为重、科研为源、创新为本、创业为用)复合型、创新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抓好新文科建设的“新基建”,促进新发展阶段专业交叉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势·变·融·通”,打造地方大学新文科新高地;通过“三融四为”,推进新文科专业融合发展;通过“跨·融·创·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通过思政课教育,开好关键课程,育好时代新人;通过突出办学特色,唱响《加油中国》;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构建新型师生共同体和师生学习共同体,让学“优”起来。

    2018—2022年文科获批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全国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传承与开拓——新文科教学管理改革实践

    学校以新文科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以学科专业质量为标准,抓住专业三级认证和工程专业认证的契机,加快构建新文科“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式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补充学校“1151”质量保障体系和“5432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贡献地方行业大学特色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以学生的全面成才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卓越的目标达成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形成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书院制培养模式,成立若干战略新兴产业学院。大力推进“E+”“AI+”及其他“主修+辅修(微辅修)”“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把国家安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坚持“严管大爱”的管理文化,加强教学管理和考风考纪,规范教学秩序,让制度严起来。完善学季制改革,推行暑期实践季,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完全学分制改革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鼓励学生跨校、跨学院、跨专业学习,不断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

    学校新文科建设的前期探索成果“‘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第七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从2017年起建设新工科,立项首批和第二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新工科项目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化工与矿业工程专业,面向新经济转型升级,于2020年获评优秀结题,产生系列教学改革成果,并辐射地方高校与行业内高校;第二批新工科项目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人工智能+”专业融合建设、对传统计算机类和信息类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未来的卓越人才。新工科建设中有效融入了大文科元素,加强了学科专业融通,在工程认证中对标培养面向2030的工程师必须同时具备工程基本知识、工程创新能力与核心素质,包括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国际视野、自主终身学习能力、沟通与协商能力、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数字化能力。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武汉工程大学新文科改革建设正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新文科的再建构与再出发,不是“一刀切”“另起炉灶”,而是在“承前”中“启后”。在守正与创新、回归与超越中,学校将进一步深刻领会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部署,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树立“扎根荆楚大地,融通中外、面向未来,办好工程大学”的新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新文科教学“新基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武汉工程大学校长 王存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武汉工程大学探索建设地方特色行业大学新文科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06/15/06/ZGJYB2022061506_b.jpg 06 中国教育报 7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