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2年06月12日 星期日
新星升腾春潮涌
——宿迁学院转制发展两周年巡礼
曹志成 刘庆斌 王菁
①宿迁学院与洋河股份共建洋河学院
②宿迁学院与宿迁经济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③宿迁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演出

    宿迁学院坐落于素有“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美誉的江苏省宿迁市。为了实现“两个率先”,优化全省高校布局结构,加快苏北振兴,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2002年6月,江苏省批准组建宿迁学院。2014年5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正式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20年3月,转制为省属公办高校。

    从建校之初的“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公办民营、合作办学”到转制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学校为家”的办学情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才为王”的办学方略,宿迁学院始终高举教育创新旗帜,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外延拓展突飞猛进,内涵建设步履坚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出色的业绩,书写了光辉的历程,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二次创业开新局

    2020年6月17日,宿迁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就任。两年来,学校按照江苏省部署要求,瞄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与地方行业融合发展之路,切实担负起推动自身和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职责使命。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在坚持自主特色发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社会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美誉度不断增强。

    这两年,五湖四海英才汇聚宿迁,人才强校战略得以扎实落实,协议录用高层次人才220多人,其中教授78人、副教授40人、青年博士103人;柔性引进教授、副教授159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2人;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以上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奖460多项,2021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5%,2021级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98%以上,均位居同类高校前列;这两年,学校在服务地方和合作办学方面深度发力,与京东集团签订集团层面的战略合作协议,与洋河股份共建洋河学院,与6家龙头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宿迁市荣获优秀等次……

    上述成绩是宿迁学院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片段。答卷背后,是全校上下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拼搏创优”、全面提高现代高校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

    顶层设计更完善

    擘画崭新蓝图。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精心谋划“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总体定位、“应用技术类型”的办学类型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围绕宿迁‘6+3+X’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构建以工科和工程应用类专业群为主体、教师教育类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群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的学科专业定位、“培养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彰显‘双创’本领高、‘三考’成绩好、‘四有’特质显的宿院人才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扎根宿迁、面向江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和“高水平有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

    锚定“三转”目标。学校坚定地认为,转制改革不是简单地换牌子、转身份、提级别,而是深层次地转思想观念、转工作作风、转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此,学校紧紧围绕“三转”目标,高举改革创新旗帜,在转制中抓改革,在改革中求突破。

    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的废改立,学校集中精力对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内控管理等7大类15个方面制定修订制度200多项,基本实现了各领域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治理效能全面向公办高校转轨接轨。

    注重汇集合力。抢抓江苏省支持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与苏州大学签订对口援建协议。主动到8所联建高校感恩感谢、学习取经、寻求合作。积极落实宿迁市制定出台的《关于支持宿迁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提升学校办学整体实力。

    五湖四海揽英才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领导班子牢固树立“人才就是生命线”的工作理念。两年间,学校的高层次人才招聘广告成为新媒体平台的焦点,每一轮的广告发布都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漂洋过海,这是学校《海外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协议》泛起的涟漪。

    顶层设计定向。学校把人才引进工作作为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持续提升人才工作战略地位。先后修订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和引进待遇细则》《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奖励办法》《高层次人才家属工作安置办法(暂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二级单位2021年度目标考核实施方案》等人才引进激励和考核等制度,在人才引进待遇、目标考核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引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多元服务暖心。学校在保证引进人才“硬待遇”的同时,注重在引进人才进校后的“软保障”上下功夫,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学校建立一站式、跟踪式服务体系,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建立校领导联系服务博士制度,校领导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与高层次人才建立联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设立引进人才专员,负责引进人才联系和服务工作。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部门,全力争取地方人才政策支持,协助解决30多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和40多名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安置问题。积极帮助人才协调申请市人才购房券,凡人事关系正式落户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可分别申请30万元、15万元的购房券。建立人才引进经费稳定增长机制,2021年设置人才引进专项经费6800万元,超过学校全年支出预算经费的10%。两年为人才发放6200多万元安家费和1000多万元科研启动费。另外,学校为引进人才支出人员经费2400余万元。

    “宿迁学院人才现象”引发全省瞩目。《江苏教育工作简报》及江苏省《教育工作动态》先后两次介绍宿迁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经验和做法。

    人才引进的“鲇鱼效应”显现。原有教师队伍的进修提升意愿进一步增强。学校适应变化,及时出台《宿迁学院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目前,学校近60名教师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在编专任教师在读博士7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至26.3%,正高职称比例提高至12.2%。1人入选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入选省军民融合领军专家,1人入选省“双创博士”计划,10人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0人入选市第二期“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入选层次和人数创历史新高。

    科研水平攀新高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持续发力,让学校的科研工作全面开花。学校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实现了“零的突破”;获批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现代农业项目1项、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教育部门基金重点项目3项,累计获得项目资助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立项资助经费近900万元;发表论文近1100篇,出版专著(编著)20部,登记软件著作权182件,授权专利473项。

    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扣宿迁市机电装备产业、高端纺织产业、光伏新能源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家居产业、新材料产业6个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等“3+X”个先导产业及20条重点产业链,积极搭建校级、市级、省级科研平台,及时修订《宿迁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为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动力。获批江苏省家禽智慧养殖与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宿台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计算机科普教育基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6个,获批宿迁市智能制造、宿迁市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市级重点实验室25个,立项建设校级科研创新平台19个。

    学校还特别注重提升科研团队能力。修订《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打造学科专业优势有机结合,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平台,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项目合作,实施“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立项建设省级、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7个。

    人才培养重质量

    近两年,是宿迁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阶段。新一届领导班子破解转制难题,精准识变求变,深刻把握教育质量对于学校新时代发展的深刻意义,把教育质量作为学校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从而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呈现破立并举、与时俱进的良好态势。

    建立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学校制定、修订《宿迁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宿迁学院本科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等3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教学过程管理更加规范。同时,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制定《宿迁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宿迁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考试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编制发布2019—2020、2020—202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质量监控闭环机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学校制定《宿迁学院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宿迁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宿迁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美育与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共有1000余人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三等奖2项,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宿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入选2020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同时,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实施“一院一品”计划,每个二级学院与企业共建一个现代产业学院,创新教学方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方面植入产教融合元素,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共组师资队伍。就业市场是人才培养的试金石。学校2020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2.39%,其中45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96人分别考取公务员、教师编制等;2021届年终就业率达到95.06%,圆满完成省主管部门设定的初次(70%)、年终(92%)目标任务,其中480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316人考取公务员、教师编制等。

    学科专业强内涵

    学校针对过去八校联建“拼盘式”的学科专业布局,积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增量上做“加法”,在优化上做“减法”,在融合上做“乘法”,明确以工科和工程应用类专业群为主体、教师教育类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群为两翼的建设思路,重点建设土木建筑、信息科学、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四大工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新增人工智能等3个新专业,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获批为省重点学科;省一流专业新增10个,总数达到16个;软件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被遴选为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培育点。

    服务地方出新招

    “学校只有与宿迁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服务中实现‘双赢’,才有自身存在价值,才能获得日益丰富的发展资源。”学校党委书记徐德表示。

    “全校上下要对学校服务地方、服务所在城市的生存发展策略形成共识。要扎根宿迁、走进宿迁,放下架子,深入宿迁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根深才能叶茂。”校长刘志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理念植根。宿迁学院虽然已转制为省属公办高校,但是始终坚持“扎根宿迁办大学、办宿迁大学”的发展策略,坚定不移地走进宿迁、融入宿迁、服务宿迁,强化“排名不分先后,有名就行;干活不论苦累,参与就行”的意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切实发挥服务地方发展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机制护航。为了提高服务宿迁的制度化、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彰显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地走进宿迁、融入宿迁、服务宿迁,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宿迁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研究出台和实施了《宿迁学院服务宿迁“三联三融”“十大星火计划”实施意见》,以此为抓手推进校地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的“三联三融”工程。该计划包括学科专业对接、高层人才共用、校企协同育人、产业人才培训、科技创新助推、志愿服务进村、发展智库咨询、地方文化传承、基础教育托举、公共资源共享。学校已经与宿迁市政府部门、沭阳县政府部门、宿城区政府部门、宿迁经济开发区、宿迁高新区、宿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宿迁供电分公司、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宿迁市分公司等结为战略合作伙伴。

    新赛道上再出发

    奋进“十四五”,启航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学校深化转制改革、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的五年,是加强内涵建设、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五年,是促进经科教协同发展、实现产教城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效能的五年,是提高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加快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五年。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校地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顺利通过,300名博士招引到位,新校区建成投用,京东学院/洋河学院建成省级产教融合平台;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战略,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协调、更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贡献宿迁学院力量。

    (曹志成 刘庆斌 王菁)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