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抓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关键点
罗公利
①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李新情在中国北极黄河站开展科学考察,完成9架次无人机飞行测试。
②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机器人团队进行智能机器人创新研发。
③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制作的智能机器人挑战智能物流搬运项目。
④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科研人员做实验。
⑤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研究地下管网可视化。
⑥山东科技大学电信学院激光实验室教师带领研究生做可见光波段的超快激光器件研究。韩洪烁 摄

    高校的第一职能是人才培养,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学校内部各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精心谋划、共同发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人才培养体系内在逻辑,在更新办学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生态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新的历史使命。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高水平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特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应对外部挑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紧迫要求;是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是实现内涵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的根本途径;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义。

    准确把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要求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求我们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产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就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造升级,突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深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形成适应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传统人才培养体系相比,要更加注重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导向,构建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突出科教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更加注重科研育人,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

    第一,牢固树立先进办学理念。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办学理念,以“想到不敢再想”的力度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改革实践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是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彰显通专融合的教育特色,更加全面地评价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内在潜能,使之成为自主自觉、优化和谐、全面发展的健全个人。二是树立市场化理念,讲求投入产出、效率效益,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快速作出反应;倡导平台思维,把学科专业打造成汇聚校内外、省内外乃至海内外办学资源的育人平台。三是树立高精尖理念,相对于数量和规模,更加突出强调办学质量和特色,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资源,集中力量,着力打造优势和特色,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上寻求突破,力争办出高水平、办成精品,不断提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二,重塑学科专业生态体系。着力推动各学科专业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为核心,构建优势学科与专业群,形成学科专业间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有机体,从而促进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坚持两个标准,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从价值生态视角出发做好学科专业布局规划。要突出优势特色,强基固本,择优培育,以优势学科引领带动相关学科建设,为高水平学科建设及相关学科协调、共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分类精准发力,把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做强,建设学科高峰;把关联学科和相关基础学科做厚,建设学科高原;把国家战略急需学科做精,打造学科特色。二是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准确把握各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培育形成以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为主体、新兴培育学科方向为补充的学科方向群。同时,引导各学科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社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三是推动交叉融合,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加大对人才、平台和项目等资源及创新要素的统筹力度,强化学科间协同,打破学科间壁垒,通过学科组织模式创新,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协同交叉融合,促进优势特色学科、相关支撑学科和新兴学科协同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鼓励基层学术组织、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学科交叉活动,鼓励逾越学科障碍建设跨学科科研团队,培育战略性科技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解决前沿重大现实问题,培养知识融通型拔尖创新人才。四是加强协同联动,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加大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统筹力度,发挥学科对专业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学科内专业整合发展,优化专业结构,集中办学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布局新工科、新文科等战略新兴专业、交叉复合专业、前沿和紧缺专业;深入推进学科育人,将学科的资源集聚优势及时转化为专业教学优势、人才培养优势。

    第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主体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教育目标上,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全人教育目标导向,打造用好“五育”平台;在教学内容上,紧跟学科前沿和行业产业发展步伐,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参与式、交互式、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在教学管理上,有序推进大类培养、大类管理改革,健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体系。二是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推动学校与社会力量协同,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打造一批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完善深度对接政府、行业、企业等的协同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改善软硬件建设,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孵化体系。四是深化质量保障机制改革。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线”,健全完善教学激励约束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教学水平提升长效机制。

    第四,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大力引育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引育一批在本领域具有学科穿透力的领军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二是聚焦学科发展需要精准引育人才。紧密围绕各学科凝练的重点方向,统筹规划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确保人才引进与学科发展规划相适应;完善高层次人才聘用管理,健全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切实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三是重点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完善配套制度,健全培育体系,发挥学科带头人、团队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四是着力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作者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高校创新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