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四个聚焦”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
刘鲁文 许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从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聚焦党的领导、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价值引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党的领导——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党是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主体,担负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领导责任与核心主体责任。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高校党委抓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把课程思政工作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规划部署课程思政总体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教师党支部“三线联动”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聚焦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根本依托,教师的能力水平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变量。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立教师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机制等多种措施,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教育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聚焦课程建设——

    强化课程群主战场作用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建设是“主战场”。高校应统筹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浓郁氛围,实现育人主渠道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向所有课堂转变。

    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建设,建立课程思政研讨和公开示范课制度,结合学科及专业课特点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甄选融入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深入研讨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聚焦价值引领——

    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高校应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突出价值引领,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把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完善过程评价,以科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建立涵盖课程思政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考核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等的重要内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检查与监督,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方案,将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参与课程思政教改的情况和效果等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刘鲁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理学院副教授,许峰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央高校教改基金项目[2020A30、ZL202008]阶段研究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