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42年的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褚墩镇中心小学是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临沂市规范化学校、临沂市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学校、临沂市平安校园示范学校、临沂市文明校园。在办学进程中,褚墩镇中心小学将“尊师重道,让教师体验教育幸福;因材施教,为学生奠基美好未来”作为办学宗旨,把“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成长教育”,探索特色农耕课程,从而创造绿色、和谐、文明、快乐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
坚持四时成长
提高劳动素养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褚墩镇中心小学确立了以“成长”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坚持四时成长、“五育并举”,打造了农耕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农耕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为主体、围绕种植活动开展的一系列农耕劳动特色课程。农耕课程旨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体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了解农业文化、承担劳动职责、分享劳动果实、体现劳动价值、提高劳动素养,从而达到自我成长。
在农耕课程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了解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学习二十四节气、农具、农作物、农耕等知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种植劳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素养,力争成长为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阳光少年,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以劳促教、以劳合作、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
耕耘“成长农场”
实现生态共赏
农耕课程是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要求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着手,学习新的课程理论,掌握新的课程观念。
褚墩镇中心小学的“农耕课程群”设立了趣味绿植、五谷丰登、蔬香满园、满园春色、青青果园五大课程模块,按照课程内容分为知、种、养、收(赏)、颂五大单元。其中,知单元倡导开心农事,开设学习认识农作物、认识农具、认识二十四节气等课程,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农作物、农具的使用技能,丰富学生的农业节气知识;种单元倡导快乐种植,主要学习基本的种植方法,了解植物的品种、特点、生活习性等,确定种植的种类,准备种子、秧苗等;养单元倡导笔尖田野,围绕种植的杂粮、蔬菜、花卉、果树等展开研究,撰写种植录、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等文章,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观察发现、记录总结、分享交流的文字载体,引导儿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劳动、感悟成长;收(赏)单元倡导成长分享,以收获节的形式开展,“收获节”包括开展蔬菜售卖、海报制作、收入计算等活动,是各年级劳动成果的大展示;颂单元倡导打造成长舞台,进行整个课程的作品成果展览和综合评价。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学知识、爱知识、用知识的学习氛围,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整个“成长农场”呈现出“有香有色、有花有果”的绿色生态景象,让学生能够以劳相伴,实现快乐成长。
打造“2131”模式
完善“1333”评价
为不断完善农耕课程,褚墩镇中心小学搭建了“2131”实施体系。其中的“2”是指学校采取了固定开课、自主选课两种上课方式,每周固定一节课进行劳动教育,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课,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上劳动课的兴趣越来越浓。第一个“1”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劳动课程制定一份劳动周清单,以清单的形式记录劳动过程,积累劳动收获,巩固劳动成果。“3”是指学校组建了教师、家长志愿者和外聘专家三支队伍。教师是农耕课程建设实施的主要组织者、引领者和负责人,要发挥良好的指导引领作用。班主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协助教师进行劳动授课,邀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家长志愿者为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授课,邀请劳动教育专家对学校劳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专业指导。第二个“1”是指通过农耕课程,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种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传承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培养以劳促教、以劳合作、以劳创新的综合素养。
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农耕课程“1333”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即“一册三评三达三关注”。“一册”指撰写一本劳动实践记录手册,记录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及活动效果;“三评”指通过开展技能大比拼、成长收获节、成长大舞台等三项活动,展示学生的劳动素养;“三达”指评选“技能小达人”“劳动小达人”“舞台小达人”,激励学生传承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三关注”指关注学生日常劳动行为、阶段性劳动素养、未来人生发展,聚焦学生劳动素养养成的每一步,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
经过对农耕课程的探索,学校高标准建设了集观赏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多元化育人基地,学生掌握了种植技能,激发了劳动兴趣,在劳动过程中主动承担劳动职责、分享劳动果实,提高了劳动素养,也实现了自我成长。(张永花 李京斌 张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