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4日 星期二
焊花间绽放工匠人生
——记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董兵天
本报记者 郑芃生

    身穿工作服,半蹲在地上,手中的焊枪轻轻一划,“刺”的一声眼前飞起一片璀璨的焊花,弧光耀眼。在6000℃电弧热作用下,焊条熔化,两个分离的工件慢慢地被“缝合”起来,焊点均匀而平滑。在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教室里,教师董兵天正在一朵朵焊花间忙碌。

    34年来,董兵天早已习惯了在这些飞溅的焊花和闪烁的弧光中工作。1988年,18岁的董兵天进入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跟着师傅学习焊接技术。第一次拿起焊枪,董兵天被要求练习“划火柴”——用焊枪在焊材上擦出火花。就这样,在弧光闪闪中,属于董兵天的、如火般亮眼的职业生涯开始了。

    “高超的技艺都是练出来的,没有捷径。”董兵天还清晰地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焊花接触钢板的一刹那,出现的焊缝不是想象中细密整齐的“鱼鳞纹”,而是密密麻麻如蚯蚓般的痕迹。这些歪歪扭扭的焊缝痕迹深深地刻进董兵天的心里。

    那时,要得到一副焊接试件要花费很长时间。为了焊出美观的焊缝,董兵天挤出时间反复训练,白天上班在训练间“扎马步”练基本功,晚上下班在宿舍里捧着专业书籍学理论,直到手能感知运条误差和变化,耳能听出焊接的细微异常,眼能看出焊缝的熔化状态。

    随着董兵天对焊接技术的逐渐掌握,无论多么不规则的焊件、多么难处理的材料,他都能赋予它们一条外表匀称、美观,内里组织均匀致密的焊缝。

    精于工,是一种精神。

    董兵天就是通过一步一步练就“心手合一”和“稳、准、灵、快”的焊接基本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焊工高级技师。多年来,他累计完成中高压焊口3万多个,焊缝一次合格率100%,优良率98.5%以上。

    面对一个个新建项目、一次次抢修任务,董兵天一丝不苟、精益求精。2011年,金川集团公司动力厂供热二车间3台流化床锅炉大修,董兵天带领焊工班的同事迅速赶到现场,立即投入到焊接工作中,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了装配和焊接方案。在焊接过程中,他和同事们合理布局焊缝位置,完成了近500个焊口,X射线检测一次性通过。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董兵天和同事一起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攻克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技术难题,节约资金50多万元;采用降压法、封闭法、斩堵法、栽丝法解决了生产在线焊口带汽、带水、带油、“带压补漏”的焊接难题;掌握了铸铁冷焊、热焊,仪表铜管火焰钎焊,中压阀门阀体、阀座焊补修复等焊接技术。董兵天发明的钨极氩弧焊“向下焊”倒挂铁水操作法在锅炉四管全位置焊接中提高了焊接效率3至4倍,节约资金60万元……

    “要么干、要么不干,要干一定要干到最好。”成长的道路上,董兵天的耳边总萦绕着老一辈产业工人对晚辈的耳提面命。他们对技术的卓越追求和质量意识,如种子般播撒在董兵天的心里,滋养他结出“匠心育人”的硕果。

    2011年,董兵天走出企业,成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焊接专业教师。从工厂车间到三尺讲台,他依旧每天都在弥漫着焊接烟尘的实训车间里忙碌着。他将自己的“绝技绝活”和参加大赛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一套科学的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法,即以焊缝质量合格为中心,一手抓技能提升,一手抓体能训练,一手抓心理辅导。他善于发现学生的技术特长,重视因材施教,主动进行技术引领创新,使学生在枯燥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艺术般的乐趣。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董兵天还探索出“任务驱动法、工作过程导向、梯队培养”教学模式。董兵天告诉学生,“焊品如人品,要表里如一,焊缝没有气孔,没有夹渣”,坚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

    在教学中,董兵天坚持用对比分析、探究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他培养了7届焊接专业460多名技能人才;指导学生在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院校焊接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甘肃赛区焊工选拔赛优秀奖3个,金工实习(焊接技术)学生达3000多人次。

    在课堂,董兵天是教师;在实训车间,他是师傅。但在采访过程中,他称呼自己是一名焊工,说得最多的也是学生和徒弟们成长为技术能手的事。

    30多年如一日地专注于焊接技术创新研发,董兵天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讲述着自己的“工匠故事”。2022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