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次见到老猎人郭宝林是去年初夏,我为书中几个细节去请教他。因为疫情,我和老爷子隔着墙头聊天。他说:‘你为了这本书,跑这么远,跑这么多趟,就进来吃饭聊天吧,我不怕。’听了这句话,我们之间的墙瞬间倒了,不存在了。因此我也相信,通过《桦皮船》这本书,我一定能把读者与这个森林中民族的文明和过往连接在一起。”在近日举行的《桦皮船》作品研讨会上,该书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如是说。 长篇小说《桦皮船》(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皮船技艺传承人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原型,以纯正的儿童视角,讲述了一位老猎人、一个男孩,携一条桦皮船、一只小狍子,一路北上,奔赴大兴安岭,共同追寻精神故乡的心灵旅程,探秘祖国边疆“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的传奇故事。 此次研讨会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出版人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桦皮船》的创作与出版价值。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朱永新认为,《桦皮船》既写了一段文化回归之旅,也写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从教育的角度看,如何让孩子们从繁忙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回归大自然?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学会独立生活,发展动手的能力?这本书给出了一种答案——让孩子们走进祖辈的生活世界,去了解家族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丰富立体的生活历史中得到洗礼,在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中得到浸润,孩子们可能会走得更远。 在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看来,“桦皮船”本身是一种物理的隐喻,一种特殊的象征,反映了新时代的鄂伦春人从回归到认同这个过程。它暗含着关于“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的归处在哪里”的哲学思考,暗含着儿童天性中的纯真,也暗含着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这是一条承载时代巨变下人民生活变迁的文明发展之船、一条厚载中华民族历史根脉的文化自信之船、一条叩问民族传统对于新时代少年独特价值的精神成长之船。”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飞表示,《桦皮船》的创作并非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少数民族文学写作或生态文学写作,而是坚持与时代同行,融社会变迁、文化传承、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等诸多主题为一体,饱含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感召力的接地气、有温度、有童趣的现实主义写作。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坦言,《桦皮船》像一个晶体,从文学、哲学、教育学、生态学、人类学各个侧面折射出的光芒,都能照亮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这是薛涛个人创作走向更为开阔的审美空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儿童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它让人看到儿童文学在文学本身可以抵达的高度,在思想上可以发掘的深度,在内容上可以开拓的宽度,它是一本能够让人对儿童文学产生敬意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