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2年05月13日 星期五
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
余文森

■专家解读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传统育人方式以听讲、记忆、理解、练习、考试为主要的活动形态,这种育人方式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有其优势,但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何找到一个支点,重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方式?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课标的修订(研制)过程。

    课标修订(研制)不仅要为课程内容确立标准,也要为学业质量确立标准,同时还要为教学活动确立标准。为教学活动确立标准本质上就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各科课标修订(研制)组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持续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取得重要共识,那就是必须强化“实践意识”,确立实践在各学科培养人中的重要乃至核心地位。学科实践因此成为各学科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关键词。为此,各科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增加了大量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从这个角度说,落实课标就是要把这些实践性活动真正落在实处。可以说,实践性就是新课标为教学活动确立的“刚性”标准,新课标所要求的新教学不是简单地在原有的育人方式框架中增加点儿“实践”“活动”的成分,进行修修补补,只把实践活动作为手段、点缀,而是要以学科实践为支点,撬动传统育人体系,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型育人方式。

    强化实践、确立实践在教学中的关键和核心地位,说到底是由核心素养的本性所决定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行动、创造、体验、感悟,只有记忆、背诵、理解、思维,根本无法形成核心素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身心有机融为一体,外在的知识才能变成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品格。

    当然,我们强调实践绝不是要否认认识的作用,而是要把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让认识在基于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落实、得到纠正、得到批判、得到提高、得到深化、得到建构、得到创新,这样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引领实践、指导实践、推进实践,从而使两者共生共长。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是以学科的形式进行的,这是学科实践的由来。学科实践与上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实践就其本义而言是相通的,它是一种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从教育的角度说,它是一种以“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为表现形式、以“体验和感悟”为内在特征的学习活动。学科实践是基于学科、通过学科、为了学科的实践,没有学科的实践必然导致实践的泛化、浅化,没有实践的学科(教育)必然导致学科(教育)的固化、僵化。学科实践的宗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比如,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表现为“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数学学科实践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可以说,学科育人价值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学科实践和学科育人价值是改造和提升学科教育的两翼,是学科层面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的两大创举。总之,学科实践本质上就是要求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来学习学科,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用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用体育的方式学习体育,设想一下,语文课要是没有阅读、数学课要是没有思维、科学课要是没有实验、体育课要是没有锻炼,那么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就会丧失。尊重并彰显学科的独特性、体现学科的精气神,是学科实践的核心要义。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