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3日 星期五
当色彩开始歌唱
——戴泽画作赏析
王文娟
《西郊公园》(1957年)
《马车夫》(1948年)

    当代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戴泽,祖籍四川云阳,1922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于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傅抱石、陈之佛等名家;1946年毕业应徐悲鸿之邀于国立北平艺专任教,参与筹建了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以靳尚谊、詹建俊、孙为民等为代表的几代美术家,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戴泽忠实于徐悲鸿写实主义的绘画理想:改造国民性,改良中国画,艺术救国,教育兴世。戴泽和徐悲鸿的其他弟子一样都热忱地深入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即画出了《马车夫》《农民小组会》《和平签名》等大型油画作品……与所有热爱新中国的画家一起,为时代放歌。  

    《马车夫》是一幅由真人素描而来的作品。戴泽对空间透视的把握尤为巧妙,对地平线的处理亦颇具匠心。他用的短缩透视法让人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曼坦尼亚的《死去的基督》,但戴泽画中不是躺着的“基督”,而是站起来大步前行的京郊农民。当三度景深纵向空间被压缩,该是视线延伸到远方的“灭点”被拉近,地平线略略抬高而天空减少并降低,被“推回”的视线便让画中人物迫近观者,如舞台上主角上场,赫然亮相。这时候,色彩开始歌唱,橙黄土地与蓝色天空对补响亮,明暗光影鲜活简练,块面坚实,笔触雄浑,顶天立地的满构图,扑面而来的是着褐黑色衣裤的马车夫,拉着同样笃定壮实的褐黑红大马稳步向前。但这里不是戏剧,而是戴泽所说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共同感受的“中国的希望在有车的农民身上”那股劲道。徐悲鸿非常喜欢这幅画,亲笔对画做了一些修改,尤其对马的部分,但他没有把马改成灵动飞奔的萧萧骏马,而是保留了戴泽马的敦厚踏实样态,突出了戴泽如农民般特有的老实平正与生气活力。

    这种生气和张力也同样体现在戴泽1949年至1950年创作的《农民小组会》。这也是一幅大尺幅的油画,是集多个人物的主题性绘画。戴泽所用的半圆形构图并伴特有光线的图式结构在16世纪的柯雷乔、安尼巴·卡拉奇,以及17世纪的伦勃朗那里都能够见到。但戴泽是习得体会而不是拷贝,是他融入火热的一线生活与农民一起开会写生而来的。画面的景深空间由三组人群构型的虚实相间的横向同心半圆纵深推开,压低的空间高度则由三个在炕上站起来的农民几乎直触屋顶为撑持标志,几组人物紧凑向心聚焦,不呆板也不僵硬。戴泽通过人物的手势、烟斗、杯盏、呼应交谈的笑脸,以及各个半圆之间的巧妙交叉、相互衔接而环环相扣,构成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尤其光源(炕上的油灯),在靠近画面的圆心自下而上放射开来,照亮了每一个人的笑脸,暗影里的部分则边界轮廓线模糊,形体闪动,明暗高低深浅参差,交互成趣,这正是沃尔夫林说的巴洛克绘画的“涂绘”法(古典油画正宗之一)的运动感,生气勃勃。也正是徐悲鸿和五四一代所批的文人画末流缺少血性生气的反向,是徐悲鸿(及其学派)传回的油画技法真金之一种。换句话说,戴泽和他的老师们都是油画中国化这一文化迁徙、文明补给、古老中国踏上现代化之途的践履者之一。

    《农民小组会》和同为1950年创作的《和平签名》入选了当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会”,在苏联、东德、波兰展出,历时一年半。《和平签名》在苏联印成明信片,并在《少先队》上发表,在德国印在小学作业本封底,在第三届青年联欢会的新闻片中有特写镜头,戴泽也工作随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艺术家。

    此外,20世纪50年代初戴泽还有《小会计》《天安门》《北海公园》等作品,让我们分外感到作者以视觉图像的方式记录了他参与建设新中国的感奋,沐浴共和国清晨阳光的喜悦。

    戴泽中年以后是和平建设年代,一线的火热生活内容之一是作为中央美院教师的他带学生们“行万里路”的写生。戴泽以真挚的朴素情感、绚烂醇厚的色彩肌理、质朴明丽的线条及块面造型、沉潜顿挫也飘逸秀美的嵯峨皴法,描绘了祖国的山河、村寨、城市和劳动生活的人们,记录了新中国前进的脚步。 

    戴泽的绘画不属于抽象艺术,但他的作品中有抽象性的因子,给我们不少启示,也予我们不少亲切之感。中国的写意文人书画和西方的现代派艺术之相通性已是学界不争的事实,譬如讲求个人心性的自由和愉悦,形式语汇的抽象性(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平面性追求和中国文人画以散点透视而来的“半抽象”表达),即符号性、抒情表现性(“心印”)和归宿感都是两者的共通性。那么,戴泽关注钟情于小幅水彩的湿润、灵动而有温度的画面,就不仅仅只是材质的水性温馨,更有形式本身透露给我们的悠然安然感。

    在戴泽的世界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温暖笃定的生命的安稳感,与灵魂坚实的归宿感。他可以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拥抱生活,担纲宏伟的家国责任和大爱的人性护守,也可以退远一步有距离地体味细微的世界,安宁静谧。90岁以后的戴泽就反复画他记忆中画过的东西,住过的煤渣胡同、窗外的风景、盛开的玉兰花、北京城的建设者们……是的,他在画世界中的世界,时光中的时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