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新建校师资缺、资源少,如何从0走到1?济南市长清区博园小学从家校共育突破
办一所大学城里的小学校
于飞

    对于新生事物,有人接受,有人抗拒,有人边走边看。对于一所新学校也是如此。如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博园小学是一所坐落在大学城核心区域、具有36个教学班规模的省级规范化学校,也是周边高校人才引进的核心优势。很难想象,5年前,博园小学仅有一间教室、36个学生。

    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

    为充分改善长清大学城的基础教育条件,2017年7月,山东师范大学与长清区人民政府合作在大学城合办基础教育学校。作为山师大派出的小学校长,我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心怀敬畏踏上征程。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当时新学校还未建好,只能临时在初中校园里借地办学。有家长来实地考察,他们对学校的期望很高,但又对未知的事情半信半疑。我只能极力表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条件。

    2017年开学季,学校如期开学,但摸底的70个孩子只来了36个。

    一间教室、两位教师、36个孩子——我们携手启程了。

    在近20年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曾参与过多所学校的筹建,也在省内多个区域工作过。一直以来,我对教育心怀敬畏,也看到、听到太多“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故事。但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在我看来,好学校就是大家都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家长好。

    带着构建“四好”学校的理想,我对学校情况进行了分析。优势有三:学校是高校和政府合作办学,起点较高;通过前期交流,家长对学校有了一定的信任;管理团队有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劣势也有三:跨区合作办学,团队对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还比较陌生;新建学校师资缺乏,英语、艺术、体育等专业教师有待补充,开齐开全学科和课时难以保证;学生没有功能教室和活动空间。

    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地处大学城核心区域,被12所高校包围,且紧邻国际园博园。现有的家长全部是高校教师,不少有国外访学经历,博士家长占比高,对子女的期待值高。不少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如果学校办不好,随时有可能转学离开。社会外界的喝彩声和唱衰声也同时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优途径是智慧众筹:集校长、教师、家长、社区等一切资源和智慧,服务孩子的成长。

    突破从家长开始。开学第一个月,学校招募有教育情怀且热心的家长,成立家委会,反复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单独交流,目的是统一思想:孩子的成长历程是单向的,困难是暂时的,家长应与学校同心同向、攻坚克难。

    终于,家长由怀疑、摇头、推脱工作忙,到答应试试。家校达成了共识:能出人的出人,能出力的出力,能出资源的出资源——家校携手,做教育的同行者。

    善用高校家长资源,为孩子推开一扇窗

    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了解到大学城各大高校内都建有极富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学校开办的第一个月,我带领36个孩子走进了齐鲁工业大学陶瓷博物馆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小学生和大学生们一起做月饼、赏陶瓷,开启了“行走的课堂”研学之旅。

    看到效果不错,家长们纷纷主动联系其他高校的特色场馆。我们每月利用一天时间开展“行走的课堂”,将大学城各大高校的场馆、社区、消防中队变成了孩子们的大教室,将世界变成了孩子们的教科书。

    “行走的课堂”不仅大大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孩子们也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成长。学生左梓潞的爸爸当时正在英国访学,他感慨地说,原本以为英国的教育非常先进,看到英国的孩子在博物馆上课,而我的孩子同时也在博物馆上课,原来相差并不远。

    “行走的课堂”不仅解决了“教室”资源问题,还让身为高校教师的家长们看见了不同、看见了希望。赵玟昕妈妈是一所高校的音乐教师,孩子们没有音乐老师,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多次交流,最终她克服困难,坚持每周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声乐启蒙课,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接下来,代若希妈妈走进校园,每周为孩子们上英语绘本阅读课,杨锦添妈妈带领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上美术课,与孩子们自编广播体操……

    慢慢地,家长们为孩子们开设起人文、艺术、科技、自然、中医等主题讲坛,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学校邀请家长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120个家长社团,家长们用专业知识拓展了孩子的成长空间,成为校地合作开展课后服务的典范。家长社团实行团长负责制,学校教师负责辅助,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服务于学生成长。

    仅用了一年时间,学校就从“一穷二白”变得丰富多彩,与家长、高校之间构建起了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被外界效仿和复制。第二年开学,学校班级数从一个年级1个班迅速发展到四个年级6个班,学生人数翻了4倍,全区选派的各学科优秀教师全部到位。高校教师子女从城区回流到大学城上学,成为那个暑假的新景观,这所“小学校”成功地从0走到1的同时,也成为了各大高校人才引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制定目标愿景,做好课程顶层设计

    学校成功迈出第一步,点亮了家长的希望,提振了教师的信心,也赋予了我新的责任与使命。

    学校想要长远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愿景。2018年,学校新加入的教师数量是原来教师人数的数倍。在第一次见面会上,我向大家提出了以下问题:未来这将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你认为优秀教师有哪些特征?你怎么定义优秀学生?你想拥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什么样的教师能得到家长认可?……

    实际上,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心目中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学生的样态。经过研讨,我们共同认为,要打造一支有“教育情怀、职业追求、责任担当、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幸福学生,建立一所“师生幸福、朝气蓬勃、社会满意、家长称赞”的未来学校。

    为了实现目标愿景,我们采取的路径是:顶层设计学校课程,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努力。为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我多次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家委会成员与全体教师一起研讨。经历了建立、打破、重建、再打破、再重建等过程后,逐步构建起了以“传承经典、面向未来”为宗旨的学生课程;为确保学校的育人目标落地,我们构建了以“1+1+N”为能力框架的教师课程,以及以“博采众长、和而不同”为理念的家长课程。目前,学校课程已经成为连接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的纽带。

    2019年底,全校师生搬迁到了园博园旁、长清湖畔的新校址。经过全校教师、家长众议,取“汇集一切智慧,服务学生生命成长”之意,新学校被命名为“博园小学”。

    从一间教室到一所学校,一路走来,有失望、有惊喜、有期待,我和我的同事们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希望大学城里的这个小学校能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博园小学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