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逐渐认识本质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具象和抽象相互转换的渗透中,需要一定的“支架”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直在语文、科学教学中寻找这个“支架”,尝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沉浸式智慧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化、趣味化、科学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食物到哪里去了”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导学生认识人体主要消化器官,并理解食物消化过程。传统的教学多是通过观察人体图片或者消化器官模型完成,内容抽象,教学重点难以突破。基于此,我在课堂中积极创设VR创新实验环境,辅以移动终端、3D动画视频演示等信息化手段,模拟解剖器官、演示消化过程,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引导学生对“消化”的理解与思考。 整个课堂教学,我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串联,借助VR技术逐一“走近”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离开熟悉的口腔,食物的旅行来到第二站,你们观察食道有什么特点?猜想一下它的作用会是什么?”提问的同时,我拖拽屏幕上的食道,学生们发现食道原来是一根又长又直的圆形管道。一名学生说:“它像我们玩的滑梯一样,把食物送到下一站……”“是啊,食道是直直的管道,那我们吃饭时需要注意点儿什么?”我的话音未落,学生们纷纷提醒,要注意吃饭姿势。 除了观察食道外,对于学生们并不陌生的胃,我采用了AR技术进行切片。当我把胃从屏幕中“拿”出来并进行720度旋转时,学生们直呼神奇;切片时,学生发现小绒毛覆盖的胃黏膜也能帮助消化,而且胃的肌肉发达,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动态与静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增强了课堂趣味性。而器官结构的动态展示,让学生直观掌握了消化器官的构成,成功攻破教学重难点。 随着VR镜头演示的推进,被胃分解成粥一样的食物,来到了小肠。“老师您看,肝和胰腺原来要靠分泌液体来工作。”原来,屏幕上正在演示肝分泌储存在胆囊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和小肠分泌的肠液,一起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没错,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消化,不仅是将食物碾碎,还有营养成分被吸收的过程。”当学生总结观察到的现象时,我同步引导其对“消化”概念的理解。此环节,化抽象为直观的教学,为之后学生理解消化原理大大降低了难度。 “食物在旅行过程中,消化器官走失了,谁能把它拼接完整?”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借助“投屏”和“在线互动”功能,积极调动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学到的知识。这样直接的动手参与,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巧妙检验了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成效。 纵观本节课,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然成为课堂教学从“优化教学”到“改变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架。学习环节,学生因VR技术的模拟现实,可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调用资源进行反复自主学习和实践;展示环节,通过平台平移、拖拽等功能,学生能极好地完成展示和交流。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总结等环节后,在抽象与具象的交互中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