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孩子也能踢足球。种青 摄 |
武汉市硚口区新合村小学是一所有着56年校园足球历史的国家级校园足球学校,至今已培养了52名国脚。在56年校园足球传承的过程中,足球活动改变了学校、班级和师生。
“小胖墩儿”变成阳光小伙
曾力是一个胖墩墩的男生,他很想和同学一样奔跑在操场上、球场上,可惜体重太大让他力不从心,甚至有些自卑。
学校教师和家长商议后,决定让他去足球队锻炼“减肥”。为此,教练为他制订了科学的训练计划和特殊的食谱——运动员食谱,要求家长按食谱给他做饭吃。从此以后,曾力咬牙苦练。一年后,教练欣喜地看到了他的变化——身体健壮了,身手敏捷了,性格开朗了。在“健康杯”足球班级联赛中,他和班级队友一起拿到了第一个联赛冠军。
而让他改变最大的,是武汉市校园足球总决赛。第一次参加市级比赛,曾力作为替补守门员参加,但决赛时,由于主力守门员受伤,曾力替补上场。面对对方任意球攻击时,曾力临危不惧,看准来球头手并用扑出险球化险为夷。当大家激动地跑过去拥抱曾力时,才发现曾力的鼻血染红了草地,而他还浑然不知。从那以后,曾力正式成为校队主力门将,那个自卑的小胖墩儿,也变成了阳光壮小伙。
姜恬是一个瘦弱多病的孩子,在他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全家从外地转回武汉。在孩子转学之前,家长做了调查,他们觉得新合村小学“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非常好,于是,家长在给孩子转学时提出了让姜恬加入足球队的请求。两年过去了,姜恬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他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队友一起训练和参加比赛,并通过努力登上了升旗台,被授予荣誉。
不仅是足球队队员,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在每周足球常规训练课中,增强了体质,激发了运动热情,变得阳光开朗、自信大方,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小空间”变为“上天入地”
“哎!学校的球一点儿也踢不开!”四(1)班的李俊宇抱怨道,“一不小心就踢到了别人身上!”
学校坐落在一处拥挤的老旧居民区内,三面处于楼房的“包围”之中。学校只有一个2730平方米的小足球场和一个500平方米的风雨操场。虽然与同类学校比起来还算不错,但是真正要落实一个班每周两节体育课还远远不够用。
全校24个班级,1000多名孩子,每周2节足球课,每天就得安排近10节。怎么办?一天下课,几名学生来回踢球奔跑,一个不小心,把球差点儿踢出了校园,孩子们都笑道:“球都要踢到天上去啦!”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把球踢到天上去”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校长脑海里。是啊,不能横向拓展空间,纵向拓展也是一个好办法啊。于是,学校和专家一起对教学楼的房屋结构、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充分考虑承重、噪声、共振、渗水等问题,决定建一个“天台足球场”。
2015年,学校在教学楼四楼的楼顶,建成了两个共600平方米的“天台足球场”。“天台足球场”成了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足球训练和全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既能落实上好每节足球课的目标,也可以在这里开展足球比赛。
不仅从空间上,学校更是从每一个方面渗透足球精神:走进学校,你会发现学生们大多穿着球衣、球鞋来上学;课间活动,学生们涌向操场,大多在踢球嬉戏;甚至连课间操,教师和学生们跳的也是创编足球操……学校的足球文化已渗透进校园建设的血液中。
“小心眼儿”变成团结集体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读好书 踢好球 做好人”,在这一目标引领下,学校将校园足球精神传承摆在了重要位置。
学校的足球精神是“团结、拼搏、睿智、进取”,但真正让学生尤其是足球队员理解并融入到学习生活训练中去,实属不易。学校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足球队员在训练或比赛中也缺少配合,出了问题先指责别人是常有的事。
熊四弟老师是学校体育学科带头人、校足球队教练,他常想,如何才能改变学生的陋习?经过与大家商讨后,决定从改进评价方式入手。
过去足球队每次训练后,都要进行训练小结,一般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天的训练,然后就结束了。改进后的训练小结,每个人都要说说队友的优缺点,重点表扬好的方面,并为有进步的队员点赞……如今,熊老师开始要求队员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和进步,找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闪光点,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评价方式的变革,使足球队的凝聚力增强了,战斗力也随之提升,熊老师3次带领这支球队站在了武汉市足球赛的冠军领奖台上,并培养出了4名国脚。
熊老师还将这种评价方式迁移到班级足球课教学中。他把每个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班上的足球队员担任组长。每次教学结束时,会进行5—8分钟学习小结,由组长主持,教师协助,效果非常好。
通过校园足球评价方式的转变,孩子们自私的“个性”发生改变,他们开始关注集体,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够为集体的胜利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教学和足球活动,师生们一起修改完善了学校的足球精神:“团结协作、甘于奉献、顽强拼搏、克难制胜”。现在,学校的育人目标不仅得到广泛传播,足球精神也深植于全体师生心中。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新合村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