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教周刊
2022年05月09日 星期一
科技特派员:奏响富民新乐章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侯集体

    “过去由于养殖技术不成熟,生长环境不适宜,我们养的海参大量死亡。”近日,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解汝彪告诉记者,“后来,在省科技特派员、鲁东大学教授杨建敏的帮助下,我们共同研发出了耐高温、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华春1号’海参,它比普通刺参度夏成活率提高30%以上,综合单产提高30%以上,养殖周期缩短3—6个月,效益大大提高。”

    在空旷平坦的黄河口滩涂上,方格一样的海参池整齐划一,规模化的海参养殖方式让人眼前一亮。杨建敏带领他的团队,经过近十年的试验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黄河口滩涂地区刺参养殖及苗种繁育的新模式,让昔日的滩涂荒地真正蜕变为现代化渔业养殖示范园区。

    从蔬菜大棚到滩涂养殖,从企业车间到生产一线,鲁东大学扎根在基层一线的科技特派员播撒科技星火,帮助农民致富、企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谱写了一曲曲科技富民的新乐章。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选派61名教师担任省企业科技特派员、烟台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副镇长。他们深入企业、乡村,充分利用学校创新资源,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新型种养模式和新品种推广工作,与派驻地、企业共建“土壤健康与果蔬品质研究院”等多个协同创新平台,联合承担13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省重点研发计划和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承担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6项,解决技术难题70余个,推广番茄、五彩椒、羊肚菌等2万余亩,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特派员制度也为我们搭建了产学研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现代化渔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杨建敏说。

    店子镇大杨村是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西红柿的主要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大,规模效应突出,种植历史悠久。“西红柿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要想继续发展唯有突破创新。去年年初,博兴县富民专业合作社选定了大杨村一块200余亩的土地,计划进行高品质西红柿和蔬菜的培育种植。”在大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明良看来,鲁东大学教授孙亚东的到来,简直就是及时雨,为村里解决了蔬菜新品种培育问题。

    孙亚东潜心研究西红柿种植16年,2019年与中国优质西红柿之乡店子镇结缘,担任店子镇的科技副镇长。2021年4月,孙亚东来到大杨村,与这里的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拍即合”,敲定联合“创新创业”计划。

    “我们建立了两个实验大棚,一个大棚选育近30个西红柿品种,一个大棚选育十余个菜椒品种,都是我们与当地合作社一起合作培养的新品种。就目前的长势来看,都达到了预期。”孙亚东介绍,“接下来,大杨村的种植户就可以优先选择使用我们培育的西红柿、菜椒新品种进行种植。”

    面对西红柿秸秆大量堆积,孙亚东又从绿色种植、秸秆再利用的角度,寻找解题思路。目前,秸秆回收再利用的实验已经走出实验室,开始实地测验,预计今年8月投产落地。届时,店子镇万余亩西红柿秸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鲁东大学教授邹宁在无棣县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时,详细考察了当地海洋渔业及其自然环境保护情况,组织无棣县新型农民和新型渔民培训,带领当地群众创新、创业,发展海洋渔业,致力建设新的微藻海上粮仓。他将自己的光生物反应器研究成果,应用于粮食、饵料的工业化生产,让在陆地上进行规模化微藻养殖变成了现实,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数千吨。

    不仅如此,邹宁还呼吁在无棣县大力发展微藻产业,现已成立无棣鲁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与无棣县友发集团合作建立省现代海洋产业(卤虫)技术创新中心,建成1万亩高产优质卤虫养殖示范基地;与岳湖农牧进行藻类的研发合作,年产小球藻达300吨;与无棣藻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两个发明专利)的技术成果,帮助无棣县、博兴县、海阳市、邹平市治理污水水体20多处。

    在鲁东大学,像杨建敏、孙亚东、邹宁这样的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他们下沉一线,传播科学技术、引领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将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科技特派员等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鲁东大学党委书记徐东升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