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左)指导团队开展超声电机的月面模拟环境试验研究。南航供图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姜斌(左)指导团队师生开展四旋翼无人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实验。南航供图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时龙(左)指导研究生测试微波光子集成芯片。 南航供图 |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实现了3个一流学科群建设的历史性重大跨越。
作为一所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三航”、面向国防、服务国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发展、交叉融合为主线,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建设导向,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的使命担当,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着力打造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人才主阵地和创新策源地。
把牢办学方向,保持战略定力
精准把握“一流学科”建设方位
“双一流”建设要一以贯之地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政治自觉,转化为“为党育新人、为国铸重器”的办学追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双一流”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组织优势。
立足新时代,学校提出加快推动形成高站位办学治校、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标准学科布局、高质量科技供给、高品质校园生态的办学新格局,构建党建领航、战略引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全面开放的特色发展体系,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擘画了蓝图、凝聚了力量。
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学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践行“第一议题”机制,不断深化“校地联建、校院联办、院院联合、院部联学”的理论学习模式。
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厚植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和志在长空的蓝色梦想。学校大力弘扬“爱国奋斗、南航担当”主旋律,不断健全全员协同、全程贯通、全方位浸润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树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徐川思政工作法”,孕育了具有时代特征、军工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大学文化,为“双一流”建设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和师生为本的校园生态。
坚持特色一流,深化内涵建设
系统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
按照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各建设高校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特色一流,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超越,在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中凝练学科特色,塑造学科优势,努力成为各自领域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
首轮“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为重要牵引,做优航空、做强航天、做大民航,分类实施学科高峰打造计划、学科高原拓展计划、学科固本强基计划、学科国防特色计划和学科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促进工科交叉、理工交叉、文理交叉等多学科门类融合发展,“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优势学科地位不断强化,牵引和带动了全校学科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瞄准“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的高标准学科布局,加快构建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为主体,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为两翼的一流学科群建设体系,分类实施“工科一流工程、理科卓越工程、文科提升工程和交叉培育工程”,推动有组织的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建设导向更加突出。
聚力培养一流人才。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构建完善具有南航风格、引领创新发展、科学精准有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价值塑造和个性发展并济”的人才培养改革,每年50%以上毕业生赴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国家急需行业就业,为国防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聚力锻造一流师资。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大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工作“五十百千”工程,打造高水平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杰出专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研究生、博士后等构成的动态流动人才5支队伍,培育“十名战略科学家预备人选、百强创新团队、千名优秀青年教师和千名专职科研人员”。首轮建设期,学校新增两院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含青年人才)109人次。
聚力产出一流成果。学校瞄准“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围绕空天技术等基础前沿技术和航空航天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形成了服务支撑“两个强国”建设,覆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型号预研、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装备生产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首轮建设期,学校获国家科技奖9项,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更加彰显。
聚力作出一流贡献。学校深化“开放办学、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赢”的理念,先后与航空工业、航天科技、中国商飞等数十家央企集团和行业龙头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南京市共建南航国际创新港,牵头建设“智能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联合体,探索构建了以南航国际创新港为核心、以校地研究院为牵引、以校企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为支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军民融合新生态,更好地赋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创新组织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大力营造“一流学科”建设生态
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出来的,必须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的内在规律,构建更加协同高效、更加彰显特色、更加科学精准的学科建设长效机制,大力营造专心教学、专心育人、潜心治学、潜心科研的体制机制环境,探索出“双一流”建设高校自主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学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需求为导向、质量为条件、制度为保障,将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理念贯穿于学科建设管理全过程,探索构建了集学科组织、交叉平台、战略咨询、资源分配、考核评价于一体的保障制度体系。
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学校完善“学科生态—学科群—一级学科—学科方向”四级学科组织机构,建立学科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学科负责人三级学科建设工作责任制,分层分类赋予学科建设责权利,充分激发院士等科技领军人才引领学科建设发展的创造性,更加突出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形成学校统筹推进、部门协同贯通、学院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强化交叉平台建设。学校立足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前瞻谋划学科建设布局,先后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综合能源研究院、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直升机研究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力争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强化学科战略咨询。学校成立了由两院院士、行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学科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分层分类、结构合理的学科发展高端智库,通过定期组织学科发展研讨会、学科建设汇报会、学科项目论证会,加快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学科战略咨询机制,为学科高质量建设发展把准方向、抓准重点、找准路径。
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学校立足学科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强化精准支持,突出绩效导向,建立健全“一级学科整体化规划、资源配置差异化支持、学科方向项目化建设、激励约束动态化调整”的机制,构建科学精准、重点突出、开放共享、有序竞争的资源配置模式,集中有限办学资源和优势发展力量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考核评估改进。学校不断巩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成效,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探索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成效评价体系,分类开展学科群、一级学科、学科方向建设成效年度评估工作,及时客观准确地为学科建设把脉问诊、对症开方,建立健全“监测—改进—评价”机制,不断优化与调整学科建设策略。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