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5日 星期四
西南大学构建思政、专业、社会、双创“四维一体”实践育人新体系——
打牢研究生成长成才“地基”
本报记者 胡航宇 通讯员 韩笑

    “田野考察、专业指导、深度访谈、优化方案、每日记录……”回想在云南省昌宁县的实践锻炼,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唐欢说,“虽然黑了一圈,但身体更结实了,还确立了课题研究方向,收获很大。”

    唐欢和团队成员把所见所感所想整理出10万余字的调查报告,对昌宁县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县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外,“茶产业团队”对做大做强“昌宁红茶”品牌、“肉牛健康养殖团队”“蔬菜和柑橘实践团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导师+研究生”团队实践不仅为美丽乡村建设留下“良种”,其产业发展模式也正在重庆城口等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实践“层层加码”

    “打好实践育人先手牌。”西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石孝均介绍,学校把实践育人摆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探索构建思政实践育人、专业实践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双创实践育人“四维一体”的实践育人新体系,通过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实践平台建设、案例教学、科教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等多措并举,全面压实工作责任。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西南大学发挥党建主阵地作用,引领全校研究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大熔炉里受教育长才干。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实践环节层层“加码”。从最初把实践训练作为选修课到将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作为培养必修环节;从单一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到构建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专业能力培养等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从热热闹闹的“摆摊设点”到住下来、干农活、懂农事、知农业,成为去了就不走的队伍……学校不断丰富实践育人内涵,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制度化、体系化、持续化,提高实践育人实效。

    创新“青春赛道”

    “驻扎在‘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吴吉告诉记者,从刚开始时不知道学什么,到现在学会做农活,学会用专业知识帮助农民解决农业企业技术问题,“走出来,感觉天地宽了,内心更丰富了”。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综合科科长张弛介绍,近年来,学校投入经费1500多万元分学科建设300个校级及以上专业实践基地,满足全校54个一级学科和27种专业学位类别分类培养所需,每年有1600余名研究生参与专业实践。

    教师王孝忠深有感触:“我们有多种角色分工,既是高校的农业观察员和研究员,也是政府和企业的培训员、宣传员和组织员,还是种植业主的农化服务员和产品推广员。”目前,西南大学已建设16个“科技小院”,服务重庆十大特色农业。

    实践育人赋能研究生教育生长力,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打下“地基”,盖起“高楼”。其中,校地合作“石柱模式”、“U—T—S”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千百硕博进基层”工程等特色实践育人品牌应运而生,强势打开各学院育人特色“赛道”。

    昂扬“挺拔生长”

    如何真正把研究生培养过程变成既出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又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能对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西南大学加强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以创业课程、训练竞赛、平台孵化、组织文化、效果评价等五大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研究生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项目新增返乡人员约50人,新增设备生产、产品销售技术支撑等岗位约440人,为10余名研究生双创提供了全过程的实践锻炼。”该校工程技术学院指导教师祝诗平回想过去3年来,项目团队走遍武陵山区、秦巴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连片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找准蚕桑行业痛点的基础上,对项目规划、技术难点、经济影响和实施效益等精准把握,探索种养结合,开发出桑叶茶、桑果酒和桑叶面等桑产品。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表示,将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卓越创新能力、全球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