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一直风起云涌,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标准、要求、理论、实践,一直在全方位、全领域推进。从宏观到微观,经验与成果,随处可见。但是一个基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高。许多人都在感慨,现在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许多都不会写文章,文字功底差,话说不清楚,思路也不清晰,导师们为他们改论文像中小学教师改作文。这与中学作文教学水平低下直接相关。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说明了什么? 大约在十多年前,我曾在某省一次语文学科背景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讲座中,直言不讳地说:一些语文教师不会写作文,却天天在讲台上教学生写作文。特别是高三教师,自己不会写高考作文,却天天在教学生写高考作文,这不奇怪吗?走进学校,实地统计一下,看看到底有几个语文教师会与学生一起写作文?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写“下水作文”?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学生?泛泛地讲道理,学生如何会有切实的长进? 见怪不怪的现象十分普遍。我在会上提到教师专业素养不够、不全面,包括语文教师不会写作文。会后,有教师找我,问你们校长都专业化了?有些校长逢会必要别人替他写好发言稿、学科性活动上作指导发言专讲外行话,不是也很普遍吗?想想也对,语文教师如此,有些校长何尝不是这样?本来是教师,一旦做了校长,除了本学科成了学校的权威,甚至还是其他学科的权威,不尊重学科之间的差异。本来是初中校长,对高中一窍不通,一旦到了高中岗位,瞬间成了内行,以变革之名,颠倒历史、颠倒是非,学校文化与历史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语文是基础,语文是工具,包括作文,基础不行,不会使用工具,如何能胜任学习任务?语文教学无非“听、说、读、写”四件事,教会学生“听、说、读、写”,首先自己要能“听、说、读、写”,四件事缺一不可,好比人的“四肢”,少了“写”的一环,就是残缺人。现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有多少残缺人?有人既不读书,又不会写,等于两只手或者两只脚没了,怎么还能成为一个健康的语文教师? 叶圣陶早就呼吁过,语文教师要写“下水作文”。语文教师不会写作文是因为没有要求写,或者说不是硬性要求。作文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语文的日常教育中,写作与阅读,前者的受重视程度不如后者。教育时间的安排、考试的要求等,都反映出这个问题。写好作文,不是知识越多写得越好,天赋、灵感、灵气等要素与日常积累、严格训练都在发挥作用。写作文,教师不如学生是正常现象,因此语文教师轻易不敢动笔,或者说写了也不敢轻易示人。久而久之,作文能力退化。就像学外语,怕说得不好,怕被人取笑,不说外语,如何学得好外语。 语文教师不会写作文,表现在不同层面上:一是指不会写原创性文章,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根据实际情况,这不能作为语文教师的“硬性要求”;二是“下水作文”,学生写的题目,教师也要写,也必须写,与学生一起体验;三是高考作文,会写一般文章的人,不一定能写高考作文,高考作文是特殊的文体。有些作家写高考作文,按照高考评分标准,请阅卷教师批改,一般得分都不高。高考作文是有限制的作文,要按照条件,戴着镣铐跳舞。也就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往往是实用性文章,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会大量运用得到。 为何许多中学教师不会写作文?一般来说,无非以下原因:上级部门与学校都没有明确要求,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教师都参加过高考,应该都有一定的基础,怎么退化了呢?这与学校的文化、价值观相联系,刷题模式下,训练、复制,不需要原创,写作文是原创,检查、考核都没有还会被所有人重视吗?作文写不好还与教师读书少有关,不读书,自然不会写作。有些教师缺少立意,缺少思想,没有“灵魂”。大环境社会风气使然,其结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教师不敢写作文,也包括中学教师普遍不敢写中考作文、高考作文。我观察了不少中学作文指导与讲评课,少有让人满意的,指导、辅导不到点子上,隔靴搔痒。究其原因不是他们没有作文的知识,而是没有写作文的实践。有人对应试作文的特点都把握不住,也没有真正研究高考作文,却在那里似是而非地大讲特讲。高考作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特殊的要求、特殊的写法。考生没有时间斟酌、没有时间修改,需要思维敏捷、一气呵成。平时养成了反复修改的习惯,如何能保证在短时间内按要求完成? 语文教师不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不写是因为不会写,不会写就更不写了。教师作文水平退化看似小事,实际是大事,反映了教育观念、教育追求等。涉及所谓教育是农业还是工业的问题。农业对个体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个人的作为往往决定了“耕耘”与“收获”。而工业是流水线,是流程,是标准化,并不需要个体的创造性,只要按照程序以及程序要求,就有预料结果。流水线、流程,是无法写出一篇优美的、有特点的,又具有创新品质的作文的。涉及教育是制造还是创造问题。现在的中学教育一般还停留在“制造”的层面,即停留在流水线、流程的工艺层面,还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的“创造”阶段、“创造”层面,教师不写、不会写作文,就是一个小小的佐证。 语文教师的创造性,许多地方能体现在作文上,作文水平的高下,主要在立意、选材、表达等方面,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特点。求同思维,还是求异思维?创造、创新,不仅依靠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等都起很大作用。考查一个语文教师,从作文的能力、水平,可以看出其这方面素质的高下。一个没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品质的语文教师,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意志、品质、能力的学生。 一个精神贫乏的人,不可能有思想。没有思想,写不出立意深刻、有高度的文章。这实在是与教师不读书,或者说少读书有关。前一段有一篇名为《一群不读书的人在教书》的文章走红,看了标题即知道写的是当下学校的遗憾。说他们不读书,也不确切,他们也读书,只是除了读教材之外,还读教辅书、练习册。不读书的教师,知识、能力逐渐遗忘、退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是很可怕的问题。要鼓励教师读书,要指导教师如何读书,要让教师读书成为教书的必须。与读书相联系的,是行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下的行走,比古人方便了许多。缺少行走,或者说不懂得行走,会限制教师的视野、格局。行走是与领略人生的风景联系在一起的,要学会随时随地与世界对话,与万物对话,对话就是表达,表达的最重要方式,就是文字,写文章就是基本方式。 说教师不会写作文,似乎有点儿不确切,教师要评职称,论文必不可少,几篇论文、在什么档次的刊物上发表都有要求。深入研究,其实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是“依样画葫芦”,是“复制性论文”。审视一下当下中小学教师的“论文”,模式老套,低位运作,被有些大学教授直接、直率地说大都是“垃圾”。所谓会写“论文”也是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能不能把论文单一的篇数要求,改成论文、原创性作文并重的要求呢?假如,那时候的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也只写像现在评职称所需要的论文,还会出现大师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