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课程周刊·考试招生
2022年04月22日 星期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如何复习备考
曲艺

    高三语文学科的备考复习以阅读与表达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点在于培养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关键能力而言,主体内容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能力由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三方面构成。而就必备知识而言,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审美知识和中外文学常识。

    在高三语文学科的备考中,还要着重提升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和思维的穿透力,要求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和区别,主动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这与新高考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相契合。笔者结合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考点分享一下复习备考策略。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的备考过程中,我们发现,近两年的高考改革,走的是稳中有变路线,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各种题型的创新。我们需要在准确理解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定位高三备考教学的重点难点,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从价值导向的角度思考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梳理结构、品味语言,还要引导学生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究文本的人文价值。

    在最近几年的文学阅读考题中,情境类题型就是较多出现的一种新题型。针对这种情境类题型,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应重点引导考生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在备考的过程中,要防止答案术语堆砌却不懂文意的情况,因此要注重引导考生读懂文本,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这种情境类题型,在具体的答题思路上要注意:首先应明确情境的具体指向,了解情境的具体内涵与外延,指出具体情境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然后分析文本中哪些方面蕴含此情境指向。这就需要考生既对题目有清晰的把握,又要深入文本,真正理解文本,这正是对考生的融会贯通能力的一种考查。

    所以在高三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的复习备考中,教师必须明确新高考背景下的题目变化及题型指向,通过训练让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新的题型变化结合起来。在备考训练的过程中,“多做题目”向“多分析文本”转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精细化鉴赏。

    文本分析,不妨按照这样的思路:

    第一步,写了什么?要明确作品情节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析人物形象,他(她)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她)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还要分析环境描写,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二步,怎么写的?分析文章的主要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主要侧重情节安排的技巧(如设置线索、铺垫、悬念、倒叙、插叙、详略)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方式的变化。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即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本表达的主题(主旨)、文字的意蕴(情感倾向、思想内涵)等。

    顺着以上问题,学生从各个角度审读文本,就能更加清晰地与文本对话,深入把握文本,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出最合适的答案。

    除此之外,复习备考时还需注意通过变式练习提高审题能力,强化学生思维。比如:2021年广州市一模试卷中阅读题目来源于《幺姨的灿烂年华》一文,原题是“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这一题目可以变式为:试比较“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或“幺姨的灿烂体现在哪些方面?”以此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文本把握的深度。

    再比如:一道关于蒋子龙《桃花水》的阅读题。原题为:如果祝教授所在学校校长在《大地之母》像落成时谈艺术家和人民的关系,他会讲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教师在训练时可以将之变式为:结合两则文本,就《大地之母》像的创作过程,谈谈你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对题目进行变式改造,能让考查更加深入,因为它更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原始积累以及对现有文本的理解来组织自己的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审题能力与解读文本的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单位系广州市第六中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