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公布的消息,沈阳一高校教师因网购被电信诈骗24万元,这学期3月开学以来该校已有7名学生被骗。这位教师在某网络平台上购物后,接到一个0087开头的境外来电。她被告知“每月要缴纳代理费”,为了取消代理,不得不把钱从自己的A账户,转到B账户,再转到C账户,最后转到骗子提供的一个银行账户,晕头转向的教师连续被骗了24万元。 无独有偶,每当有传销、诈骗案发生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会上当。那么我们真的不会被洗脑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独具匠心地描述了个体精神生命中的潜意识因素,而人的潜意识具有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再高的智商情商可能都有百密一疏的时刻。从不良校园贷到传销,再到电信诈骗,骗子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更多是因为受害群体自身防骗意识薄弱和反诈能力不足。一项针对全国106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0.09%的受访者曾掉进诈骗陷阱,50.98%的受访者身边有人有被骗经历,95.59%的受访者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可见,有必要让反诈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构筑起校园反诈“防火墙”。 反诈教育进校园,从形式到内容方面已然“升级换代”,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有公安民警化身“反诈警官老陈”火爆出圈,有学校将反诈标语印在凉茶和折扇上派发给学生、家长,有师生一起唱响反诈歌曲,还有多地开展反诈进校园活动,如开讲座、做宣传、随堂小测……国家反诈中心更是利用直播、连麦、MV、小剧场、全民反诈接力等方式“花式反诈”,为学生们上好反诈第一课。 反诈教育进课堂,高校教师不妨“以动制动”。高校不是密不透风的象牙塔,大学生无法绝缘于外界五光十色的诱惑。面对网络诈骗变化多端的新套路,案例是最好的法治教科书。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以案释法,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让大学生通过“认知获得”“认可获得”达到“认同获得”,有针对性地强化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反诈教育进头脑,还需大学生擦亮一双慧眼、让法治精神入脑入心。学校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校园反诈”行动,让法治精神在青年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只有帮助大学生不再雾里看花,骗子得逞的可能性才会变小。对于心思恪纯、充满幻梦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有必要以一场全面的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让“校园反诈”成为一门直抵人心的必修课。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