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
儿童文学谱写的一曲石油赞歌
——评《冷湖上的拥抱》
海飞
《冷湖上的拥抱》
于潇湉 著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石油,是“工业的血脉”。无论是对于新中国初创改变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还是新时代强国崛起应对全球性能源危机,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并非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而是无数石油人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集体荣誉、国家命运相结合,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令人惊叹的奇迹。这部时代感和年代感兼具的《冷湖上的拥抱》,以青海油田工人子弟的视角,生动讲述了我国几代油田人在严苛环境下努力奋斗、钻透戈壁、踏破昆仑、为国奉献的感人故事,热情讴歌了代代传承的石油精神。

    青年作家于潇湉曾经创作过以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洋科考为题材的《深蓝色的七千米》,聚焦大国重器“雪龙号”的《你在冰原》,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儿童文学作家。这部《冷湖上的拥抱》则是她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又一大突破和收获,不仅拓宽了儿童文学创作的广度和深度,开拓了主题创作的新境,而且让我们在历史、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点上,知晓中华民族的伟力,明白“中国为何变得如此强大”。《冷湖上的拥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文学特色。

    一是彰显了儿童文学主旋律创作的力量,是民族工业恢宏壮阔的历史颂歌。《冷湖上的拥抱》中以孟青山、江娟为代表的第一代石油人,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远离家乡,在戈壁荒原上忘我奉献,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他们面对的是“天上无飞鸟,遍地不长草”的戈壁荒原,“指甲当汤勺,虱多用沙炒”的生活条件,他们这一辈人身上彰显的是老一辈工业战线上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红色基因。

    该书生动地书写了背负使命、充满力量的当下。在冷湖油田资源枯竭后,无数像第一代石油人一样的建设者前赴后继,投入了新油田的开采建设。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不毛之地被高速公路贯通着、连接着,汽车往来、人声喧闹,呈现的是热火朝天的石油工业建设,以及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成果。而以杜亦铭的爸爸杜朗为代表的新时代石油人在奋斗中投入信仰的力量,保持着顽强拼搏的状态。榜样的力量无声却有力,以孟海云为代表的这一批油田子弟,在抗拒、怀疑后,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油田的孩子,“她的祖辈在这里,她与这戈壁血脉相连”。是啊,背着行囊走天涯的前辈已然翻篇,但后继者不忘初心,他们有新的使命,那就是穿着厚厚的工装,在茫茫的戈壁荒漠上立起更多井架,创新技术开采更多油气,迎接我们国家和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二是蕴含着儿童文学感人的温度,是石油精神代代传承的动人乐章。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根植于中华大地,流淌在每一个石油人的血液里,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坐标。

    在《冷湖上的拥抱》中,孟青山是一座活着的丰碑:早年,他战严寒、斗酷暑、洒热血,和千军万马会师冷湖;中年,他常年带着妻儿住帐篷,四海为家,以企为业,以苦为荣;晚年,仍时刻心系油田事业。一茬茬老石油人离开了,带着石油精神开枝散叶;一茬茬新石油人又来了,他们怀着热爱、使命感,奔赴在石油工业建设的一线。如孟海云开始不理解爸爸孟鹏为何离开油田后又投入油田的怀抱,“抛弃”妈妈和她,而当她真正来到油田,闻到油砂的香味,看到遍地的磕头机,走过爸爸从小生活的冷湖油田基地,她也奋不顾身地成了这块热土上的一分子。代际间的认可是石油精神代代传承的感人温度,也正是无数石油人前赴后继,燃烧自己的青春,中国工业建设的巨轮才得以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三是厚植着儿童文学丰沛的家国情怀,凝聚着中华民族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冷湖上的拥抱》里,主人公孟海云为了找回爷爷的记忆,踏上了油田之旅,她亲自用脚步丈量了石油人的生活轨迹:七里镇、当金山、花土沟、戈壁卡子站……这些地方的生存环境一个比一个恶劣,连起来却开出了一朵朵绚丽夺目的石油之花。石油人“钻透戈壁”“踏破昆仑”,在乎的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发展,凸显的是石油人烙印在灵魂里的家国情怀。

    这部作品将宏大的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织入微小的个人成长之中,将遥远而陌生的石油开采工作拉入有声有色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将油田的前世今生嵌入亦真亦幻的描述之中,细节饱满,感情丰富。作品还着重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感情,展现他们悲欢离合的人生、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理想追求。漫漫黄沙中,河西走廊的驼铃声、石油开采的机器声以及席卷孟海云等人的心灵风暴,也在古与今、大与小之间,叮当作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发展,但石油人的精神是永恒的。

    《冷湖上的拥抱》凝聚着一股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将激励鼓舞少年儿童不忘先辈贡献,树立民族自信,真正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敢想肯干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