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
湖南农业大学
“双导向、双驱动、六工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张燕 孙志良 洪彬 庹炼

    2011年,国家将“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湖南农业大学自2012年起搭建新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着手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一直秉持“以本为本、育人为本、以农为本、崇实务本”的理念,遵循“师德为先、校本特色、因师施策、互学共进”的工作思路,实施“双导向、双驱动、六工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追问、自我驱动,有效促进了教师对卓越教学的追求、对教育职业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双导向”引领,助力教师达成育人育己双向目标

    一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导向,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引导教师在教育理论探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中,自信、理智、智慧地推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坚持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职业发展导向,促成教育理论、教学技术在实践层面的效果达成和价值升华,唤醒教师的内在成长动力,促进教师实现自我持续成长,形成教育教学良好生态。

    “双驱动”引擎,激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内生力

    一是情怀驱动,厚植“三农”情怀。胸怀“农为邦本,农业兴国”大志,坚持“务本崇实,进德修业”理念,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营造不同学科团队间、课程服务团队与教师间相互合作、亲密友好、团结上进、共研教学、共谈发展的教学文化,强化教师在从教中的“姓农为农”初心使命和“强农兴农”责任担当。

    二是数据驱动,实施务本学分制。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务本平台,采集教师教学发展中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数据,健全教师教学发展数据档案,强调教师获得感和成就感;基于数据分析来指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精准施策。

    “六工程”推进,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落实到位

    1.“安心”工程,加强制度建设:有机结合教、学、研、用,完善教师培训、教学奖励、职称评聘等办法,引导教师从教书匠到教学创新者,从知识传授者到终身学习者的转变,以获得感来激励人、鼓舞人,让教师安心教学。修订完善《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奖励制度》《湖南农业大学职称评聘办法》,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需求,注重学科差异、层次差异、个性差异,分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进行教师职称评聘,引导职称评聘回归岗位本身;建立“代表性成果”教学评价机制,细化教学业绩指标,加大教学业绩评价权重;健全教学建设“贡献值”评价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合作;对教学建设上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职称评审可破格或走“绿色通道”评审。

    2.“暖心”工程,实施务本计划:构建学习内容模块化、培训主体多元化、成果认定多样化的线上务本平台,结合线下务本研讨,加强教育政策解读与教育理论阐释,提高教师对教育政策的认识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探求自身教学提升能力发展的可行路径。以座谈、展示、磨课、沙龙等方式,使教师在自主学习、榜样示范、同伴互助中实现从“带教”到“学教”到“乐教”的三级跳;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动性和行动力,研制《教师教学务本计划学分认定明细表》,从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技术应用、资源建设和教学研究五个板块实施务本学分制,将教师参与的各类教学活动与所取得的教学实践成果赋值,激励教师投入教学。

    3.“热心”工程,支持课程建设:对标一流本科专业与课程的“双万计划”,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纽带成立智慧教学工作坊,倡导跨团队合作,即跨学校、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教师提供菜单化、计划性支持,精准发力培育和支持课程建设;组建“教师+技术人员+平台专家”课程服务团队,开展教学竞赛全链培训、教学设计全面指导和课程建设全程支持,用心用情做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点”上示范。

    4.“匠心”工程,创新教学研讨:实施青年骨干教师研修计划、中青年教师业务培训计划,举办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实行新入职教师宣誓制、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教育制度,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练兵”等各类教学研讨与实践活动,促进教学团队形成雁阵发展态势;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论坛,落实“教研+党建”制度,以党建促师德,将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纳入课程建设团队,鼓励学生加盟教学研讨,协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合作、师生合作来打造教学能力发展共同体,营造和谐共生、自由平等的教学文化生态。风景园林基层教学组织多年来以老带新、以赛促建,连续5年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得佳绩;“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专注植物生理、专注国计民生,持续12年致力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植物生理学为发力点建设的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三类课程,通过了国家线上、线下、社会实践三类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5.“倾心”工程,服务“三农”发展:依托乡村振兴科技富民工程、暑期“三下乡”、“三区”人才等项目,围绕服务乡村振兴知识链和湖南农业特色产业链需要,与全省百余个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专业户或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实行对接,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基地,定期选派教师到教学科研基地、企业与地方开展驻点锻炼,开展基于社会实践的教师能力提升行动,鼓励教师针对问题开展专题学习、案例学习和服务性学习,通过产教融合切实提高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反哺教学的能力。

    6.“舒心”工程,优化教学环境:结合学校“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和求真、求善、求美、求实、求特、求强的“六求”素质教育特色,精心打造智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优化“强农兴农”课程思政育人环境,用环境激活教学创新,以智启慧。“智”在注重教学环境的智能化,升级在线课程教学应用系统从“支持课堂教学为主”向“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展,支持教师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多样化教学应用;“慧”在注重教学设计的启慧性,唤醒教师创新教学的灵感,引导教师充分发挥好自身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实现智慧环境与教学实践的快速、有效融合,促进教师爱教、乐教。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形成,加快了教育观念、课堂、技术和方法的变革。随着“四新”建设的快速推进、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还需要在促成教育教学一般理论与教师专业学科知识以及个性特点在价值、情感、教学情境的融合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张燕 孙志良 洪彬 庹炼)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