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工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国作为全球土木工程规模较大的国家,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土建类工程师,才能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工程问题。然而,目前土建类人才培养体系侧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弱化了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等非技术能力的塑造,导致培养的工程师知识面和技能相对单一,系统性、创新性思维欠佳,协作沟通与综合判断能力较弱。因此,培育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协同发展的工程师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华盛顿协议》的共识。
十年探索
力促学生协调发展
重庆大学工程管理教学团队与中南大学工程管理教学团队的合作,始于2005年。2007年,双方作为重要成员共同参与了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论坛由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大学任宏教授任副主任,该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14届。2012年,双方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从工程管理视角探索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创新,经历近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凝练出土建类本科人才的非技术能力要求,逐步完善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资源共享平台和保障机制,最终形成了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体系化培养创新成果。该成果促进了土建类人才的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协调发展,实现了土建类本科人才“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位一体的融合培养。该创新成果已全面融入土建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非技术能力显著提升,毕业生能力与素质得到各界广泛认可;促进了土建类专业建设,支撑两校19个专业在中国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被评为A级,助力两校12个土建类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或专业评估(认证);得到了国家专业评估(认证)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双一流”高校学习和推广。
三位一体
建立多级共融机制
针对现有非技术能力培养行业特征弱化、系统性不足的问题,联合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整全育人”为理论基础,以“大工程观”为指引,以土建类专业技术与非技术能力协同发展为目标,提出“三位一体、多级融合、协同发展”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理念。同时,围绕“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位一体共融育人,结合土建工程行业特征与发展趋势,凝练出符合土建类本科学生8项非技术能力要求,并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养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实现了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从零散泛化向系统聚焦转变,培养机制从独立割裂向交叉共融转变,培养方式从技术先导向技术非技术协同发展转变,形成了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协同培养模式。
内外联动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现有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逻辑不清晰、知识结构不系统的问题,联合教学团队突破了非技术能力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壁垒,基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与《华盛顿协议》,依据“工程发展趋势对土建类专业人才要求+学校专业群特色”,凝练出“哲学意识与价值观、伦理判断、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组织领导、沟通协作”等8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非技术能力。根据非技术能力要求,建立非技术能力教学内容与非技术能力课程的映射矩阵,最终构建了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课程群。开设了“伟大的工程管理”“工程伦理”等通识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讲中国工程、中国故事、中国工匠,将正确的“三观”融入工程教育,强化学生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与伦理、哲学意识和价值判断等意识;开设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等专业课程,训练学生组织领导、沟通协作能力;开设了“创新工程与实践”“创业工程与实践”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训练学生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同时,通过科研训练、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形成了科研项目强能力“内化”、竞赛项目促能力“优化”与实践项目重能力“活化”的非技术能力梯级转化途径。创新课内与课外联动机制,实现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融合的“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多维浸润
创建递进育人模式
联合教学团队按照非技术能力“感知体验、认识理解、实践内化”螺旋递进的逻辑,采用“课堂场景、工程场景、社会场景”沉浸式教学,整体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实现不同培养环节非技术能力和技术能力联动提升。感知体验阶段,通过新生研讨课、项目观摩、行业精英进校园等活动,体验真实工程场景,感知工程师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初步建立对非技术能力的感性认识;认识理解阶段,通过课程场景的案例教学、创新工坊,依托课程设计,结合社会场景,认识工程师的非技术能力要求,领悟家国情怀和造福人类的思想,基本建立对非技术能力的理性认识;实践内化阶段,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路径,借助工程实习、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科研训练、海外研习等活动,通过“做中学”将学生对非技术的认知内化为能力。通过开展阶段式、场景化多维渗透培养,革新了非技术能力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对“隐性”非技术能力从感知体验、认识理解到实践内化的“显性化”。
开放共享
搭建资源输出平台
针对非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稀缺与教学组织脱节的弊端,联合教学团队依托自身优势,打通了院校间、专业间的资源平台壁垒,搭建了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的土建类非技术能力教学共享平台,涵盖“课程谱系+教学资源+研习平台”三大模块化资源,为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提出了整体性解决方案。搭建了非技术能力课程群,将通识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融入到土建类本科人才培养中;构建了案例库、数据库、软件库等教学资源,通过自建智慧教学云平台,采用“时空融合、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异时异地、同时异地”即时高效的教学资源共享;将8项非技术能力培养贯穿于科研、竞赛与实践过程,搭建了以学生中心、品牌竞赛、企业俱乐部、国际游学营为主的10余个研习平台,为学生跨专业联合实践训练提供平台。该方案对土建类本科专业非技术能力培养产生溢出效应和赋能效应,促进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同步提升和深度融合。
(刘贵文 何继善 向鹏成 毛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