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2日 星期二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中小学德育影视课程一体化教研探索
韩玉奎 王晓琳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困境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充分发挥电影课程的德育价值,在全国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影视课程一体化”概念,历时16年开发与实践,建立了涵盖小、初、高全学段“三阶九梯”影视课程体系,实现德育影视课程的系列化、课程化、规范化,注重课程的复制性、操作性,让一线教师具有看得懂、学得会、带得走的完整课程方案。2019年成果“中小学系列德育影视课程的实践与创新”参加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奖公益博览会展示,获河南省2021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受到权威媒体推荐,课程已服务济源市、重庆市、天津市等中小学课后延时课堂。

    所谓中小学德育影视课程是指以优秀影视作品为主要媒介,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以《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围绕德育创新与课堂变革开展的集观影、交流和实践于一体的德育实践创新课程。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电影、电脑、电视、手机等建构的多屏环境覆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三观”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教育不仅在立德树人中具有独特价值,而且丰富了学校的育人手段,对课堂组织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中小学影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影视课程工作室在全国20余个省份作了关于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现状的调研,共收到有效调研问卷30581份,调研中发现学生自发放任式接受、学校校本课程敷衍“在场”、课程缺乏整体建构、学段割裂明显、中小学影视教育从国家到地方没有统一的教材及规范的课程标准都是影响影视教育推进的重要因素。

    中小学德育影视教育的校本探索

    1.校内教研探索:学科融合(2005—2009年)  

    2005年开始,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把影视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和高效课堂建设。由班主任团队研发德育影视班会课,经过5年探索,不仅开发出了高中德育影视校本课程,而且影视与学科融合开设了多元校本课程。2009年《在电影课程中进行理想教育》在《教育时报》发表。 

    2.区域教研联创:晓琳影视课程工作室(2009—2016年)  

    2011年以来在参加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基础上,成立了济源第一中学晓琳影视课程工作室,组建了一支来自全国20余个省份的跨地区、跨学段、跨学科的课程研发团队,2016年德育影视课程成果《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丛书出版。课程联创使校本教研打破了学段、学科与地域限制,实现了课程学段衔接、学科融合、地域联动,实现了各学段之间影视教育的衔接,初步具备“三阶九梯”课程的雏形。 

    3.大中小教研一体化:US教研协同(2016—2018年)  

    2016年以来济源第一中学晓琳影视课程工作室通过“US教育协同机制”与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河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以网络教研的形式实现影视德育校本教研的大中小结合、研学产一体化。校本教研方式的创新不仅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共享,而且促进人才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课程成果更新迭代不断创新。2018年《打开别样的教育世界——小学创意电影课程的开发艺术》出版,标志着影视课程具备了规范化、可操作、能推广的特点。

    4.地区教研联动:影视教育济源模式(2018年至今)  

    2018年起,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部门成立了济源影视教育指导中心,建立了影视教育工作室,组建了课程研发团队,建设了影视教育示范校。济源市天坛路小学、济源市河苑街小学等来自全市的16所学校,被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部门确定为济源中小学德育影视课程发展实验校。工作室为实验校提供课程指导与容量多达60G的影视资源。地区教研联动形成“研学产结合、三阶九梯、三位一体”的济源影视教育新模式,推动课程地域推广。 

    5.课程经验异地复制:影视课程走向全国(2019年至今)  

    2019年以来,在河南、山西、山东、重庆、河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建立全国范围的实验校20余所,提供课程指导与可供选择的课程方案。2020年课程支持湖北抗疫出版《当电影走进教室(上、下册)》、支援希望工程,赢得了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的肯定。

    中小学德育影视课程一体化的内容

    1.涵盖小、初、高“三阶九梯”的课程体系

    中小学德育影视系列课程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为指引,在整体框架上大致分为三阶段九阶梯。“三阶九梯”是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每个学段内部又划分为三个阶梯。每一阶段参照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个体与文化四个维度,设置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自然伦理与生态文明、价值体认与理想信念四大板块。因为影视资源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具体内容缺乏清晰明确的对应性,因此在设计中小学德育影视系列课程的时候,参照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框架,具体内容的设计还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影视资源的特质进行。

    2.“观影+交流+实践”于一体的操作范式  

    很多学校把影视课程仅仅局限为观影活动,既缺乏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深入理解与解读,又缺乏深刻的讨论与碰撞,没有挖掘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价值。学校德育课程模式是集观影、交流、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主要包括“选择与观影”“研讨与提炼”“拓展与深化”“体验与创造”四个环节。 

    (1)选择与观影

    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班级和学生心理的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电影。在观影方式上,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可以是班级集体共同看,这种方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观影氛围,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可以是亲子观影,还可以是教师提供影片资源,学生自行自主观看。  

    (2)研讨与提炼

    观影后的讨论环节是电影课程的精髓,没有这一环节的开展,电影的影响力就无法真正发挥。通过电影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   

    (3)拓展与深化

    教师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是电影海报创作比赛,可以是结合电影的读写创作,还可以是影评、故事续编、故事仿写等创造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电影的力量持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4)体验与创造

    通过电影剧本的改写、台词的组织、演员的分配、微电影的拍摄、各种电影社团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电影的魅力,进而从观影者转变为创造者,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观影+交流+实践”的课程模式,深化优秀影视作品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功能。  

    中小学德育影视课程一体化的价值与意义

    1.影视育人:促进个性化发展落实立德树人  

    通过德育影视课程的建设,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影视教育课程群,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既体现影视教育立德树人的课程功能,又面向新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创新。

    2.教研育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职业幸福

    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可复制性、可操作性,一线教师真正看得懂、学得会。教师们不仅能参照书中提供的范例组织与实施电影课程,还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影视课程,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3.学校品牌: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影响力

    课程成果参加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展示,获得河南省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助力济源第一中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4.提质增效:走出济源辐射全国

    2016年以来,团队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开展300余场公益讲座,通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天津大学等高校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推动成果经验异地复制,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服务本地以及重庆市、天津市中小学课后延时课堂,成果受到多家媒体报道。

    河南省教育部门评价了该成果:一是丰富了德育课程资源,二是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三是坚持了德育课程的创新。德育专家唐云增老师认为王晓琳老师在班级教育中进行影视教育的系统研究为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掘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价值、促进德育创新、让学生在生命成长中汲取优秀影视作品的营养是学校当下及未来要坚定不移做的事情。  (韩玉奎 王晓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