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各高校积极改革创新,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就业创业,切实解决毕业生因疫情冲击带来的就业困难。
其中,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奋楫者的姿态走在改革前列,聚焦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环节,从部署到落实,多维发力、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8月31日,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计4451人,就业率为98.45%,创历史新高,学校“牵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风筝线”典型案例入选教育部门就业典型案例。
出色的“成绩单”彰显出学校奋楫者、实践者、先行者的智慧与定力,为各地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
格局·作为
全面部署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民生,近年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面向市场、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品德高尚、匠心独运、技术过硬、技能超群、负重自强、勇于登攀、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精准对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以大视野大格局全面部署就业工作。
——组织保障就业工作
学校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招生就业处。各系相应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系主任、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党总支副书记、分管校企合作与教学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系其他班子成员、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为成员。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对接用人单位需求,并通过课堂思政、专业指导,引导本专业学生了解专业、学好专业、对接社会,确保毕业生学以致用,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岗位。
——绩效奖励就业工作
学校针对就业工作中的问题,重构就业目标考核体系,突出“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此外,学校还设立重大项目奖励对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对母校满意度高、用人单位评价高的专业所在系给予奖励。
大格局驱动大作为,有了坚强的领导、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障,学校就业工作的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士气之足前所未有,气象之新更是前所未有。
创新·创见
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学校创新创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产教融合等方面精准发力,帮助学生掌握硬本领,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专业设置联动就业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引导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专业诊断与评估管理办法》,每年开展专业诊断和评估工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年度专业评价结果和年度毕业生培养质量院长办公会、系(部)党政联席会分析研究机制,完善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
“因交通而生,为交通而兴”是学校的特色,学校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以及“互联贯通、功能完备、无缝衔接、安全高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互补”的原则,打破专业壁垒,基于产业逻辑、岗位逻辑和专业逻辑组建了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为引领,带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交通大数据、交通物联网、智能交通装备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1+9”大专业群建设格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具备多岗位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迅速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课程改革面向就业
交通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育上,学校按照“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思路,综合运用经典的工作分析方法,提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立课程模块、分解教学单元、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共通、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共享、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共融、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共选的育训结合、特色鲜明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化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认知与行业产业发展、职业素养提升、自我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实务指导等。
学校以职业和职业能力分析作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进一步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产业链上多岗位任务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定向培养对接就业
学校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构建“工学交替”“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共建教学资源、共同考核评价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通过在真实岗位上的实践,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解决了专业与职业分离、理论与实践割裂、学习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销对路”。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创新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融合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和劳动观教育,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软实力。
聚力·聚智
拓展就业渠道
具备了知识硬实力和就业价值观的软实力,接下来,学校聚力聚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
——“四通八达”助推就业
学校秉承道理通、政策通、信息通、技能通“四通”理念,凝聚来自社会、学校、合作企业、订单班、校友、系党政干部、全体教职工、辅导员组成的八支力量,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就业“立交桥”,让就业工作畅通无阻。
——全院全员参与就业
招生就业处梳理学校用人单位情况,书记校长带队攻坚重点企业;分管院领导带队调研分管系对口企业;各系领导班子成员、教师及辅导员将走访拓展企业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有责的工作局面。
——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学校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各项制度与措施,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好服务学生“双创”的工作平台,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通过“双创理论+专创融合+双创实践”三阶段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就业本领。此外,学校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创业案例宣传,倡导自主创业、就业等新的就业形态,在实现自我创业、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学生就业。
——专升本衔接就业
学校积极做好专升本工作的宣传引导、报名、考试组织和录取信息反馈工作。制定《学院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管理办法》,明确参加专升本考试学生可调整顶岗实习时间或置换顶岗实习时数等规定,确保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实现个人发展的选择权。
——服务指导促进就业
学校充分发挥就业信息平台的作用,及时更新发布招聘、就业指导等就业信息,拓展就业岗位,为每名毕业生提供对口岗位不少于7个。做好毕业生帮扶工作,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指导,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申请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做好政策性岗位的宣传指导工作,特别是“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等项目的政策解读,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家校联动助力就业
面向毕业生家长,学校开展线上就业形势讲座,并通过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和家长思想动态,同心合力,家校联动做好学院就业服务工作。
一项项改革,辨证施治;一次次创新,硕果喜人。
2021年11月,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因为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学校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在就业工作中,把招生和培养全面结合起来,加强校企合作,打通产学对接,不断加强毕业生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把毕业生的市场关口前移,把大学的课堂引入到社会企业中,这种方式是一次有益探索”的表扬。
同心·暖心
“牵风筝”帮扶就业
“牵风筝”行动是针对毕业未就业学生开展的暖心专项活动,学校以“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工作指引,全校动员、全员参与,有效促进就业工作。
——落实“一把手”工程,构建“牵风筝”机制。
学校将“牵风筝”行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毕业生虽已离校,但仍是不断线的“风筝”,与在校生就业工作同质、同步、同频,学校就业指导、帮扶不断线,推进、落实就业岗位工作不间断。学校建立专业—系部—学院三级就业监控体系,准确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打造离校未就业工作“院—系—职能”联动机制,从毕业离校到就业形成完整闭环。
——实行“一对一”帮扶,压实“牵风筝”责任。
学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一对一”工作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对毕业未就业学子实行一人一卡,各系领导班子成员、专业技术带头人、辅导员各自认领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打造专业化、结构化、标准化的高质量就业指导队伍,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做好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以及自主创业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基础上,持续关注这部分毕业生公招考试和自主创业的进展情况,及时提供相关支持。
——创新“云招聘”服务,搭建“牵风筝”平台。
受疫情影响,企业难以开展线下招聘,为保障就业岗位供应,学校以“24365”招聘网、学校就业网等云平台为主,全方位整合企业招聘资源,架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书记、校长亲自带头、亲自安排、亲自布置“牵风筝”工作,带动全校上下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构建了从学院到系部到专业到教师的系统就业网络,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优质民营企业纷至沓来,确保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稳定性和就业愿望满足度的极大提升。
——秉持“保就业”责任,融入“牵风筝”情感。
“牵风筝”行动牵的是风筝线,更是感情线,“牵风筝”行动通过开展“一对一”专属服务、针对性心理疏导、数次耐心引导、多次推荐就业,使学生重获自信,勇敢走向岗位。全院参与,全员行动,全心投入,“牵风筝”行动成效显著,共有662名毕业生陆续就业,学院年终就业率较开展活动前提升了13.7%。
纵览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创新举措,一项项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并产生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使得学校就业工作焕发勃勃生机。
在学校全体师生的齐心协力下,一只只羽翼渐丰的鸟儿正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振翅高飞,加入“交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
(鞠敬 余治逊 杨桦 陈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