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6日 星期三
博古开章 问艺津梁
——评陈师曾《中国绘画简史》
刘荣
陈师曾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文人画家陈师曾的这部《中国绘画简史》是此类画史书写的开山之作。书启三代以下绘事流变,论以历代画家风格传略之要,欲揭中华画艺之发端,考画迹画风之传承,述时代交替与文化兴衰之互映。其对绘画史的解读方式及切入点,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画家的思考语境。

    陈师曾,这位民国时期的写意画大家,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他曾东渡日本留学,见识广博。世传有提携点拨齐白石的佳话,可见其独具慧眼。他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实践和贡献,只可惜英年早逝。他传世画作的背后,是对中国绘画史,尤其是以文人画为主体的绘画史的解读,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他留下的这部《中国绘画简史》是以他个人的角度点拨论述,反映了那个时代传统文化精英的艺术关注。

    这部书的书写时代,正是“西学东渐”,中国本土文化艺术式微的时代。中国艺术的价值、传统艺术的未来是他们思考的主旨。文中对历代画家的论述及书后附《文人画之价值》鲜明地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而文人又其个性优美、感想高尚者也”“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这是一位儒者抒发情怀的方式选择。

    跨过时间的隔膜,穿越文化的变迁,所谓“画史”在那个时间点凝铸为一个文人笔下的坐标系。人们说“历史常写常新”,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拨开画史的迷雾,置身于心象转换的观照之中,既见到画中情感的郁动,也见到了自己。面对今天电脑时代的艺术实践者,完全可能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哪一种更贴近艺术本源或是初心?抑或每个时代都有其“误读”。正是这种“误读”开启了新的创造之门。让我们从前人品读艺术史的出发点上得到启发,建立一个自己内心的绘画史,每颗心灵都在这部艺术史中感染互动。

    在我通读了陈师曾先生的这部《中国绘画简史》并写下以上文字时,书中字里行间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内在表达方式的自信,深深感染了我。拳拳之心,既有忧患,亦是自省。这是那个时代优秀艺术家的选择。他燃起了我内心十二万分的敬意和仰望。让我们作为后来者,在解读并厘清画史文脉的延续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