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门全景 |
江苏宜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陶都”之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这里不仅号称“阳羡山水甲江南”,且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及至近代,在各领域人才辈出,有“教授之乡”的美誉。江苏省宜兴中学就坐落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教育热土上。
江苏省宜兴中学创建于1928年,其前身为“精一学社”,取“惟精惟一”之意。此后90多年的历史中,学校名称虽几经变更,但精思精进、用心专一的“精一”文化却始终传承不断,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学校秉承“精一”传统,以“大概念”为抓手,打造学习共同体,建设课程基地,重构课程体系,变革育人模式,切实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响应时代的需求
确定变革方向
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改变传统课堂只是传授专家结论的做法,转向培养学生的专家素养,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专家素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机制是迁移,迁移的前提是关联,而建立关联的最佳载体是“大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大概念”,不仅可以打通跨学段、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其形成具体与抽象交错的复杂认知结构,而且能达成高通路迁移,解决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相阻隔的问题。
国家也注意到了这股未来教育趋势,所以早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就提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大概念”教学既反映了时代需求,又承载了国家课程改革的期盼,且与宜兴中学“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打造学习共同体
培育未来教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概念”学习背景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发生巨大变化,探究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常态,擅长提供背景知识将成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宜兴中学主要从建设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课程整合、单元(课堂)设计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大概念”教学。
首先,建设了“跨专业”“跨年龄”“跨地域”的学习共同体。在跨专业的相互研讨中,让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视野;在跨年龄的相互学习中,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在跨地域的相互交流中,加深与相关高校的合作,获得专业的学术支持,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教育理论素养。
其次,通过分层教研,促进教师的“二次成长”。对新入职的教师实施“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引领的“大概念背景下共生发展的精一教师联合会”,通过“学、听、赛、奖、研、评”六大环节,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对骨干教师实施“破壁工程”,通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活动,帮助其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对优秀教师,学校主要进行“项目推动”,实施“点对点”名师培养工程,通过搭建平台,引导教师在各自的教学研究领域内纵深发展,实现“二次成长”。
建设体验式基地
保障发展需要
“大概念”学习必须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体验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普通的教室很难满足这些需要。所以,学校还多方筹措资源,在硬件建设层面不断发力,极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近年来,学校基于开展“大概念”教学的需要,陆续建立了虚拟体验、数学建模、分子生化、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光电探究、化学生活、物化与工艺、系统与工程等实验室,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创造了条件。
除了建设专门的课程基地,学校还注重通过传统教室的改造,构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的智能学习系统,以增强课堂学习的交互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如与网易有道合作,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后续,学校还拟建设智慧教育未来教室、触摸屏人机互动体验室,创建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育空间,让教师从线性的资源支持者变为丰富情境的建构者,让学生从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自主的知识探索者,让教学从单向的师生交互走向多向的单元协作探究,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各学科“大概念”,使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浸润教育功能,学校还将陆续建设以各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文化长廊,即把各学科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可视化的图谱、模型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一转身、一抬头间都能受到教育。
提取各学科“大概念”
对国家课程作校本化解读
课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载体。“大概念”教学想要切实落地,学校还必须组织教师提取各学科教材的“大概念”,形成各学科“大概念”图谱,厘清学科的知识体系,确定教学单元,并编写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学设计,对国家课程作校本化解读,建构基于“大概念”的各学科单元教学结构。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已经提取了生物学科“大概念”,其他学科尚未提取相应的“大概念”。近两年,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首先以理科(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地理)、数学等学科为主,兼顾政治和历史学科,开展了各学科的“大概念”提取工作。其次,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新划分教学单元,凝练单元目标,实现对国家教材的校本化解读和校本化实施。“大概念”教学在单元层面进行是由其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一个抽象的“大概念”往往需要一定数量的具体案例支撑。这里所说的单元具有拓展性结构,既包括在集中一段时间内教学的单元,也包括不集中时间教学,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学段和学时中,但指向同一个(组)大概念的单元。随后,学校还组织教师在确定教学单元的基础上,编写单元教学规划,并进行课时教学设计,逐渐形成了各学科围绕学科“大概念”的单元设计模板和课时设计模板。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致力通过课堂教学情境化、结构化、任务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挑战中实现深度学习。
目前,宜兴中学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已经陆续开发了一系列指向“大概念”学习的校本化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大概念”课程和概念拓展实验课程和概念融合研究课程三类。其中学科“大概念”课程包括数学“大概念”课程、物理“大概念”课程、化学“大概念”课程、生物“大概念”课程、地理“大概念”课程和信息学“大概念”课程,主要对应国家必修课程。概念拓展实验课程包括生物多样性课程、分子生化课程、地理信息课程、量子实验课程、天体物理课程、生命科学课程等,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进一步延伸拓展。概念融合研究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课程、数学建模课程、系统与工程课程、智慧云课程、光电探究课程、物化与工艺课程,主要是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的项目挑战,切实增强其创新能力,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育人新范式
促进课堂转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课堂。学校依托重新梳理过的基于“大概念”的课程体系,结合学习科学新理念,进行深入研讨后,逐渐形成了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为确保新型教学范式的落实,学校还确立了“大概念视角下‘精一’好课堂教学评价表”,利用教学评价的力量积极推动“灌输中心的课堂教学”向“对话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型、“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向“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切实保障了学习在课堂的真实发生。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校首先围绕“大概念”,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定型的方式,精心设计导学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提交导学案初稿供学生集体讨论前,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让教学目标切实来自学生发展的需要。导学案确定后,教师会提前发到学生手里,供学生自主预习、探索,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听讲时更加有的放矢。正式上课时,学生先进行短时的自主学习。随后,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解决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限时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围绕本堂课学习的“大概念”及核心问题进行成果展示,给出详细解决方案及思考过程。其间,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随时点评、质疑。各小组展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精确点评并总结。
这种以小组合作自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引导者而存在,主要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适度的点拨引导。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各种问题,比如在小组学习中很可能遇到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或者人人都急于表达,无人耐心倾听,难以形成有效讨论等问题。对此,学校在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很多解决方案,比如:对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并定期轮换,保障合作学习过程中人人参与;制定小组议事规则,要求组内轮流发言,保障人人有思考;教师及时对各组表现进行评价,既评价结果也评价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这一系列在实践中涌现的小创举,有效保障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促进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还培养出很多“学术级”“专家级”的标杆学生。
风正海阔千帆竞,百尺竿头再攀登。江苏省宜兴中学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旧面临很多问题。未来,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学校将继续秉承“精一”文化,牢牢抓住“大概念”这个“一”,进入多角度的深入探索,用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点亮学生的美好未来!(姚伟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