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30日 星期三
“学生在哪儿,我们就守护在哪儿”
——东北师大73名女辅导员的战疫故事
通讯员 闫冬 本报记者 纪秀君
东北师范大学辅导员在为学生们分发午餐。 马成龙 摄

    在东北师范大学,有这样一群“身兼数职”的女辅导员,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亦是老师。但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在封校封寝号角吹响的那一刻,73名女辅导员选择放下其他身份,成为巾帼战士,冲锋在抗疫一线。

    “特殊时期更需使命担当”

    “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抱抱我?”夜深人静,当听着3岁儿子奶声奶气的留言时,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刘晨忍不住落泪。忙完工作,儿子已经睡了,只能把对儿子的想念深埋心底,收拾好心情,准备第二天的战斗。

    刘晨和丈夫均是东北师大学工队伍中的一员,刚知道封控驻校管理的消息时,夫妻俩曾陷入两难抉择:一面是心脏不好的婆婆和3岁儿子,一面是要带的92名研究生。她和丈夫犹豫过、徘徊过,但疫情蔓延,责任所在:“作为共产党员,特殊时期更需使命担当。学生在哪儿,我们就要守护在哪儿!”她和丈夫双双入校,把3岁幼子交给患病的姥姥照看,来到学生身边。

    事发突然,刘晨只能住办公室,没有床,就打地铺,没有水房,就在厕所接水洗漱……“不漏一人,不留死角”信息排查,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状态,缓解学生焦虑心情,分享入校教师、志愿者的生活日常……从封校至今,刘晨总要忙到深夜。她的学生说:“只要有辅导员老师在,我们就心安。”

    “学生健康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

    下午,地理科学学院辅导员张婧宁像往常一样,协助三舍B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到校医院领取全楼1700名学生所需的十几箱防护物资,齐腰的一垛垛箱子里装满了口罩和抗原检测试剂盒,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发放完毕。

    蹲下、搬起、装车、关门,防护物资不断装上车。突然张婧宁右手小拇指被车门夹到,一阵剧痛,鲜血直流。十指连心,但张婧宁想着“得尽快把这些防护物资送到学生手中”,就强忍伤痛,只是用面巾纸简单包扎了一下,然后快速及时地把防护物资送到了学生手中。

    驻校十几天来,信息排查、关心学生……张婧宁平均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在校医院里,医生嘱咐双眼布满血丝的她:“低血压、轻度贫血,要多休息。”曾经,张婧宁也是父母呵护的柔弱女子;现如今,凭着对学生满腔的爱,她用自己纤弱的身躯为学生筑牢安全防线,“学生健康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东北师大,有来自41个民族的2323名少数民族学生。疫情期间,他们日常的生活起居也牵动着学校领导的心。政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辅导员、维吾尔族姑娘地力富扎除了要管好自己带的211名学生,还是净月校区夏华公寓81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家长”。

    地力富扎,性格爽利干脆,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地姐”。地力富扎从高中到本科、研究生直至就业,都享受到了国家专项计划的优惠政策,也一直希望能“回报党和国家”。此次入驻学校,她主动请缨,把千里之外来看望她的母亲安置在校外出租屋,选择与自己的学生在一起。

    夏华公寓81名少数民族学生分散于73个宿舍,每次准备他们的餐食时,地力富扎都不厌其烦地与其组建的“石榴籽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按照不同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认真分拣、有序分发,让每名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地力富扎由衷地说道。

    “我要坚守在阵地上,为学生提供可靠港湾”

    “隔离人员是否有更新?学生身体状况是否健康?”凌晨1点,环境学院辅导员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忙了一整天的孙佳琼还在整理学生的流调情况。作为一名辅导员,孙佳琼除了负责72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安全管理、就业指导、信息排查等工作,还承担着教授“环境污染与人类”通识选修课的任务。

    静态管理期间,停课不停学。“环境污染与人类”这门通识选修课是面向两个校区200余名本科学生讲授的,自由校区的学生大多为理科生,净月校区的学生大多为艺术生。“想教一门课不难,但想教好一门课不容易”,“新手老师”孙佳琼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设计与课程相关话题,用心向老教师学习……“即使教的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要设计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案”。

    每天,面对大量的辅导员工作和教学任务,孙佳琼很想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她有时也很累,但却无怨无悔:“我要坚守在阵地上,为学生提供可靠港湾。”

    疫情当前,东北师大的女辅导员化身“快递员”,为学生采购生活用品;变身“搬运工”,搬运数以万计的盒饭;成为“巡查员”,不放过每个楼宇的安全隐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奉献与担当。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