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依托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创新性地构建了专业交叉、学院联动、学科专业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展了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定制培养一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了学科竞赛、工程创新、学术研究一体的分类培养路径,形成了“交叉联动、产教协同、分类贯通”的地方高校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2016—2020年全国综合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青岛大学奖项数量列第4位,其中信息技术类占比超过81%;本科深造率由2015年的18%提高至2020年的48%,居山东省省属高校首位。
实施“专业交叉、学院联动、学科专业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
针对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细分度高、学院协同性差,与强调交叉复合、厚基础宽视野的创新人才培养间的结构性矛盾,青岛大学依托系统科学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与系统科学、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面向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4个信息技术相关学院的11个专业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案例化、项目化,推动了科学研究反哺教学与人才培养,培育了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26门。
其次,构建了具有“厚基础、宽视野、重创新、强实践”特色的创新型课程体系,推进了大类基础、多元实践、方向选修等课程跨专业互选互认,出版《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国家规划教材4部,获国家教材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材奖5项。
再其次,实现了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校大数据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跨学院开放共享,新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高性能计算集群、大数据分析平台等21个学科专业建设共用平台。
此外,还选拔组建了软创班、微纳班、图灵班、自动化卓越班等跨专业的专业大类实验班,实施个性化与小班化培养,凝练了“面向科学研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培养特色。
推进“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定制培养一体”的产教协同育人
为使专业建设跟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青岛大学以260余项国家教育部门产教融合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载体,将产业需求与企业要素引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了青大海信人工智能学院、微纳技术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将产业需求引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拓展了与青软实训、芯恩集团等企业的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派出多批次学生赴企业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了海信班、青特班等校企共建定制化示范班,实现了对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深化“学科竞赛、工程创新、学术研究一体”的分类贯通培养
针对传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习轻学术的内生性问题,青岛大学从学科竞赛、工程实践、学术研究三个维度实施了创新人才分类培养,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学术创新的递进式培养,构建了贯通课内课外、融合学习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体系。
一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组建了20余个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与竞赛创新类社团,健全本科生竞赛组织管理体系,打造了沉浸式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塑造创新内生动力,形成竞赛赋能体系。
二是推进了与NIIT、青软实训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以长聘、短聘结合的方式聘请了多批次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开展企业工程实践,建设了360安全、大快搜索等联合实验室;与国信蓝桥、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联合建设了48个实习实训基地,派出学生赴企业参加产业项目研发,打破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藩篱。
三是培育了以4位山东省教学名师与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担纲的17个本科生导师团队,打造了创新创业讲堂与高端学术讲座,扩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筑牢了创新基础;打造了以学科竞赛为专长的软创班、竞赛创新与项目实践兼备的图灵班、以工程实践见长的微纳班、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突出的自动化卓越班,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了分类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李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