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教育——魏书生、陶继新对话录》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齐鲁书社 |
寒假读书,无疑是愉快而幸福的,不仅因为有大把时间可以随意支配慢慢品读,更由于眼前是一本寻找幸福之书——《幸福的教育——魏书生、陶继新对话录》,这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与文化学者陶继新的对话,两位先生关于“幸福教育”的话题,一定不单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某种理想的教育中愉快地成长与发展,同时更加观照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如何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感受到工作的愉悦,从而进入一种诗意审美的状态。不由审视自己二十年的教育之路,扪心自问:在教育生活中,我们所能感受的幸福,究竟来自何处?答案也许就在书中。
听说读写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养成
打开书,仿佛自己坐在台下,聆听两位先生侃侃而谈。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陶老师就某一话题简单提问,魏老师便展开讲述,陶老师适时回应——或拓展,或点题,或提升。两人似乎有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但话语风格完全不同。魏老师的表达像话家常,通俗易懂,朴实亲切,“一亩三分地”“扛活”“上算”“掉价”“互助组”等在他的语汇里自然流露,其中不乏相声式的节奏感与东北人的幽默,显示出他惯有的平民情结。而陶老师则语速舒缓,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黄帝内经》《礼记》等大量的古典文献信手拈来,于永正、史建筑、信金焕、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历城二中等大量名师、名校的教育案例在他的谈话中应时闪现。他还常常将自己阅读、写作、工作的感悟推心置腹地讲给读者。就这样二人聊了一整天,涉及的话题有:语文教学、班级工作、教育管理、教师的精神修炼。
关于语文教学,两位先生是围绕听说读写展开的,并特别强调了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方法和路径。熟悉魏书生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三主三式导读法、阅读教学六步教学法、语文知识树、十三激趣法等诸多对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开启了教育改革在语文教学实践方面的深化路径,风靡大江南北。其中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尤为著名,这一模式至今仍是各版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必介绍的。但在这次谈话中,魏老师没有谈这些,而是强调了最基础的“听说读写”,并再三指出,听说读写的能力只能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养成。他把德育列为语文教育的一项任务,认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培养要在语文课堂要求中、在语文教材分析讲解中、在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这些都是比方法更重要的“道”,与当今语文教育强调的“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性”如出一辙。
“离场管理大师”的管理秘诀
民主和科学是魏书生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班级工作则是其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实践场域。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他以民主协商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制定计划与班规,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总结机制。他设立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实行“岗位责任制”,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权责明确后,自己“做个甩手班主任”,创造了“老师不在,学生照样学得好”的奇迹,他被人称为“离场管理大师”。这种教育改革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石破天惊的,蕴含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谈到班级工作时,陶老师认为魏老师“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别善于给学生一种“向上的心理需求”。的确,教育民主、科学管理的基础一定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魏老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他常年督促学生“写日记”,并将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不难看出,日记在魏老师看来绝非仅仅是练习写作的方式,更是引导学生自省、 自励、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
幸福虽可外取,更应内求
从语文教学到班主任工作再到学校管理、市教育局管理,魏书生老师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他自己说“我教书、当班主任、当校长、当局长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对话中他谈到的“充分放权”“敬畏规矩”等仍是其教育民主思想、科学管理思想的延续。魏老师教育管理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不是为管理而管理的机械运作,而是以管理的方式育人,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甚至局长管理的过程中渗透民主与法治的意识,对学生完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蒙,也在他管理的范围内践行了民主与法治精神。如果我们在这场轻松诙谐的对话里管窥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就不难发现,民主与法治对于魏老师的教育而言,不单是方法和途径,更是思想、目的和内容。
种好心田是魏老师常用的比喻,他用这个比喻提醒每位教育者涵养心灵、修炼精神。围绕这个话题,两位先生聊“守持善良”“自我快乐”“写作审美”“不为物役”。魏老师独创的修身修心之道是“注意力体操”,其法门只有四个字:“松静匀乐”。他带着学生、教师甚至每一位听众练习“注意力体操”,引导大家在“松静匀乐”中放松身心、乐对得失。他用儒家的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用法家的精神制定规矩、落实管理,用禅与道来安顿心灵。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此和谐地统一在他的思想中。在对话中,我们很少听到两位先生讲道理,听到更多的是结合自身生命的体验告诉我们:体力困顿时,放松而专注的精神力量可以多么强大;遭遇诋毁时,慈悲而坚定的心可以如何淡然。陶老师说:“一个人的幸福虽可外取,更应内求。”他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是啊,心灵内在的宁静祥和,可以给人强大的力量。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关注人的心灵的教育,只有“无忧无惧”“内省不疚”的师者,才能培养出宁静纯粹、身心健康的学生。
合上书,我又回到自己最初的问题:在教育生活中,我们所能感受的幸福,究竟来自何处?两位先生在书中似乎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以为,幸福教育的符码在“我以我心付童心”的热爱与投入中应该有,在掌握规律、游刃有余的工作中应该有,在种好心田、从容审美的状态中应该有。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