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
为数字时代培育高素质财经商贸人才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专业“三新”融入“三教”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邹德军

    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正推动财经商贸行业技术快速升级,数字经济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数字经济驱动的产业变革下,企业的运行方式和场景出现了重大变化,这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企业、产业急需具备大数据等技术能力的复合型财经商贸人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类教学团队深耕十年,探索出数字时代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三新”融入“三教”改革模式,破解教师技能、教材、教法滞后于行业技术、岗位标准和工作场景的难题。

    “职业技能生成特性”理念领航改革

    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步渗透财会、金融、商贸领域,各职业岗位均需掌握数字化工具应用技能。财经商贸类教学团队调研发现,在新技术赋能下,财务机器人、财务云、税务云等各类相关云落地场景互相渗透。

    “职业技能习得对高职财经商贸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日常生活,都十分重要。”财经商贸类教学团队负责人说,团队按照产教融合基本原则,借鉴“双元制”先进职教理念,采用制度分析法,结合财经商贸类专业特色,扬长避短,创新性提出“职业技能生成特性”的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改革理念。

    为突破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瓶颈,财经商贸类教学团队从未来职业技术发展需求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建设高度仿真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等,推动改革取得成效。 

    财经商贸类教学团队还以行业新技术、岗位新标准、工作新场景融入“三教”为具体工作路径,充分调动教学团队积极性,持续将技能课程教学带进财经商贸类产业的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同时,团队将行业新技术不断带进技能课程,推进课程服务产业、产业推进课程的“三新”课程教学改革,有效突破了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

    外引内培,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影响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经济业务形态快速发展等,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师资要求也发生诸多变化。

    团队针对这一问题,探索企业专家兼职教学、教师到企业兼职等校院二级管理机制,组建了来自顺丰等90家企业的专家库。本成果以校企双方人员融合为核心,打造了由二级院系主导、企业财经部门参加的合作载体,构建产教融合的“团队”。双方紧密合作,互聘对方人员,教师承担企业特定技术岗位或部分技术工作,企业专家也承担部分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和专业建设工作。

    团队还采取灵活用工方式,促使211人次教师轮流到企业锻炼;在130名企业专家来校教学时,教师做好辅助。教师在实践和教学活动中掌握数字新技术,并将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过程落实落细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为着力打造“职业+教学”的产教融合团队,团队通过企业专家与学校签订劳务合同、教师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的方式,让部分企业专家承担教师角色,部分教师也具有了企业员工身份。

    产教融合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一是校企共同承担企业行业财经商贸类技术服务工作;二是校企共同开展财经商贸类政策研究和技术研究;三是校企共同开发设计和制作相应技能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乃至重构技能课程体系,促使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教学方法与工作方法、教学评价与工作评价等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每门专业技术技能课程都必须顺应相应专业技术领域未来5至10年的发展趋势,每门课程的成绩评价都要有体现未来专业新技术的考核点。未来职业技术与未来社会文化知识相加,才等于财经商贸类专业未来技术知识。”财经商贸类教学团队负责人带队,在学院建立了职业人和社会人两个层次的未来新技术体系。

    在教师实时跟踪产业新技术的基础上,教材内容必须根据教师掌握的岗位工作任务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未来经管工作的方式方法影响很大,在课程教材建设中就应增加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相关技术技能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对接岗位技术标准,增加相关新技术发展趋势等知识点。如成本会计课程需要介绍在大数据环境下,产品从制造到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计量方法;企业应用财务机器人之后,会计专业必须把设计、维护财务机器人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纳入课程教学改革范围。

    “未来的职业人与社会人在就业和生活中所应具备的‘未来技术’,都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因此,高职院校要让育人过程融合新场景。”财经商贸类教学团队推进教改,探索双混合式教学、工分学分灵活互认、“班级+社团”联动等新做法,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把顺丰、百果园、诚安信、建设银行等知名龙头企业的工作场景引入育人过程,学生从中习得、内化新技术,成长为高素质人才。(邹德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