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华,对于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方法论意义。进入新时代,站在全局的高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必须明晰方向、恪守原则、找准策略。
“道”以明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智慧中,“道”是价值观,即为谁做事、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解决的是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问题。方向关乎道路,更关乎成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更是高校必须回应和践行的方向问题。
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高校思政工作不是孤立的工作,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统筹,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兼顾。“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党的领导是做好高校各项工作的“本根”,更是将高校思政工作做精、做细、做出成效的“定海神针”。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方向,高校思政工作本身就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由新中国教育探索史和实践史经验总结而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期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深厚底气。
必须坚持将“四个服务”作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深度契合了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制度类型、道路特色、现实国情,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事业把握时代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切入点、着力点、支撑点、根本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更是全面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生命线的根本遵循。
“法”以固本,推动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
春秋时期哲学名著《道德经》中讲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即规律,是客观事物之间内在、必然、本质的联系,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认识并把握贯穿其中的规律,归结起来就是要推动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方方面面,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必须牢牢把住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确保主渠道地位不动摇、主阵地作用有效发挥。“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广大青年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新时代,高等院校必须牢牢把住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与时俱进紧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培根铸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中。
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标准建设,确保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凡是课堂必有育人功能,专业课程中也必然蕴含着思政元素。新时代高等院校必须要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厚植情怀、丰富载体、健全机制,不断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凸显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努力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全新育人格局。
必须打好学生工作“组合拳”,确保高校思政工作刚劲有力、踏实稳健。要推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整体部署、党政群团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协作、师生员工充分融入携手共进、软环境硬环境虚拟环境濡染熏陶久久为功”的全员思政工作大格局。高校必须将学生管理工作融入思政工作大格局中,形成党委、团委、班级纵向贯通、一扎到底,学校、系部、学生联结互动、齐心协力的闭环,突出教学第一课堂、激活实践第二课堂、占领网络全新课堂、用好社会检验课堂,不断探寻新方法,持续寻找新路径,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诉求和时代发展要求,最大限度激活育人链条动力,最大限度释放育人格局活力。
“术”以立策,构建动态立体思政工作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术”即战术、技术以及为了达到目标而具体采用的方式方法。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贯通和牵引作用,就必须构建包括“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在内的综合动态立体的思政工作体系,形成思政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与学生成长过程相融合、与教书育人实践相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必须深刻认识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价值旨归,讲清楚“为什么”这个本源问题。加快构建动态立体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是应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的基础保障。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面对交流交融交锋的不同思想,高等院校必须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践行新担当,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全面把握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丰富内涵,说明白“是什么”这个本质问题。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内涵丰富,“理论武装体系”是整个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灵魂和目标,发挥着管总作用,强调的是政治引领和价值指引;“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是整个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主体和内容,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强调的是“施工方案”;“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是整个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基石和保障,发挥着“护城河”的作用。高等院校要全方位构建理论宣讲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党政管理干部、一线优秀教职员工专业特长和工作榜样作用,让思政课程“活”起来、课程思政“亮”起来。
必须透彻领悟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实践路径,弄真切“怎么做”这个对策问题。完备的体系并非各个要素、各个部分的堆叠,构建动态立体的思政工作体系就是要聚散为整、形成合力。高等院校要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党委统筹设计,建强党支部书记队伍,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发挥职能部门和基层系部的能动作用,加强各个环节的协同保障,真正确保思政工作体系综合立体动态、运转顺畅有力、各方密切协作、行动高质高效,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系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