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藤编作为包装,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起独特的标识。”
“组织小朋友在播种季来本地参加亲子活动,通过比赛名次获得种子优先挑选权。”
…………
“这些高价值的产业策划案,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北京城市学院党委统战部部长蔡派说。
北京市顺义区潮白河以东的村落,土地肥沃,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有培育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的优越条件。2015年,北京城市学院积极响应“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政策号召,迁往顺义杨镇,也承担了一个新使命:服务区域,校镇融合。
受顺义区农业农村局委托,北京城市学院“牵手”荆坨村等三个村,2020年起开展“引智帮扶”项目。
“我都来村里二十几次了。”科研与社会服务处处长陈红对每个帮扶村都非常了解。从田间地头到农户,再到村委会,项目组成员不断用脚丈量,思考出一个个创新、有效的方案。
60余名教师、500余人次大学生投入到这场帮扶中。为了帮村里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带着“书生气”的师生变身强悍的销售达人,连续两个月几乎没有午休。
夏季的大棚里闷热难耐,师生们每天都来;11月的北京已凉风冻手,师生们依然在为村庄绘制文化墙……
“城市学院从农产品销售渠道、非遗技艺、病虫害防治等很多方面都对我们村进行了帮助。”荆坨村党支部书记李晓丰说,“老师们画的那片文化墙,嘿,真漂亮!”
改善低收入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培训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是北京城市学院“引智帮扶”最直接的成效,但其长远价值却远不止此。北京城市学院在农村党组织建设、文艺氛围营造、人才培养、生态保护等方面为帮扶村提供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支持,有些项目已形成了可推广模式,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效应。
“引智帮扶”的价值不是单向的,对城市学院也大有裨益。师生在民宅设计与庭院都市农业示范项目中培育的羽衣甘蓝用于校园绿化;在荆坨村建立的大学生劳动学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深化劳动教育;为设计好帮扶方案,师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有效融合。
“黄土地在这里绽放光彩,为我们撑起梦想。愿为家乡添锦绣,播洒荆坨新希望……”如今,项目组为帮扶村谱写的村歌已唱响在潮白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