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新闻·要闻
2022年03月12日 星期六
如何纾解三孩教育压力
——代表委员热议减轻三孩生育负担
本报记者 张赟芳
视觉中国 供图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如何让三孩生育政策落到实处,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破解“不愿生”“生不起”“养不起”难题?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热议。

    加快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院长张治芬提出,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提高我国生育意愿的前提和基础。在很多代表委员看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0—3岁婴幼儿的照护和养育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表示,当前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政策体系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存在托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形式单一、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原一级巡视员黄玲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生育政策的调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依然没有明显上升。托育难、托育贵的问题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一大原因。

    如何提供更加优质的托育供给,助力婴幼儿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黄玲建议,应该加快婴幼儿照护相关立法工作进程,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将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保障力度,依据需求规划扩充建设公立婴幼儿托育机构。

    此外,托育服务人员的素质也应该提升。黄玲补充说,应该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体系,完善婴幼儿照护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与行为规范,逐步推行持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证“双证”上岗。

    柳茹则更加强调对托育机构的监管。她建议,针对托育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评估制度、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对机构的场地、人员、课程等方面制定严格规定和明确标准。

    深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二孩、三孩的出生带来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可能会影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多措并举,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现实需求,助推三孩生育政策落地。

    “要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工作进程,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作为法定目标纳入立法内容。”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姜军对相关立法工作提出建议。

    有更加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让学前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建议,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全力保障学前教育发展。

    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学前教育仍然存在普惠性资源短缺的现象,幼教编制不足是当下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联合11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必须补齐学前教育师资的短板与弱项,建议出台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从根本上解决编制不足的难题。

    落实“双减”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让“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对有效提高生育意愿也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增加了育儿成本,让家长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生育意愿。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双减’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加快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保障亿万儿童健康成长。”

    如何识破隐形变异的学科类培训,切实刹住校外培训之风,减轻家长的教育支出负担?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认为,需要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继续整治校外培训。纪委、监委、检察院等部门要联合起来,教师法修订时也建议增加惩治有偿家教的内容,让整治有法可依。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培养健康优秀的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期待。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认为,“双减”的本质就是体现教育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校课后服务是一个重要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校长曹永鸣建议,结合本地实际将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往体育、劳动教育、美育等方面倾斜。

    邵志豪认为,学校要积极构建“学科—课程—社团—平台”四位一体的个性化课后服务。“学校应以课程的形式系统化开展课后服务,搭建选择性、走班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半学期时长为单位,选择心仪课程进行系统学习。”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