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中心小学学生欢快舞蹈。樊世刚 摄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公平质量,一体两翼。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一重要论述,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行动方向。
5年来的全国两会,“公平”与“质量”两个关键词始终贯穿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踔厉奋发,教育战线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聚焦民生关切,着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笃行不怠,代表委员们坚持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建言献策,合力书写新时代新辉煌。
公平质量,中国教育的两大战略任务
每年两会,教育话题都会受到关注,无论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还是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均被会场内外反复提及、热烈讨论。
“一方面,教育是‘民生之基’,对学生个人和家庭未来有着深远影响,历来都是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工作中的第一项议题;另一方面,教育更是‘国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看来,之所以大家如此重视教育,是因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是靠第四轮科技革命来推动,其中,教育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版图上,基础教育有着为人的一生成长奠基的作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青年一代通向社会的双车道,继续教育则能为人提质赋能补充营养。
从2018年的“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9年的“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到2020年的“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21年的“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再到2022年的“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强调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从“公平”到“更加公平”,从“更有质量”到“更高质量”,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在渐次提高。
“这说明,当前中国教育的两大战略任务就是公平与质量。”周洪宇指出,每年落实这两大战略任务的政策措施是不一样的,2020年用的是“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21年写的是“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今年用“促进”,这些细微的变化也反映出教育改革程度的加深。
五年来,我国教育公平实现新跨越,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正向着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周洪宇强调,“公平”与“质量”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必须树立新时代教育公平观和教育质量观,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程中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形势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对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征程上,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国家发展之需,也是人民群众之盼
1根网线,16年光阴,180多个账本,记录着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的教育扶贫故事。
为了不让农村孩子辍学,2005年刘发英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后创办“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如今,刘发英的助学团队累计筹集助学善款2900多万元,帮助430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名在校生。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
回望奋进足迹,到2021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国家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名学生受益。这一串数字,彰显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与决心。
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快变量”,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展望未来征程,以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贸区、“一带一路”和中西部地区“四点一线一面”为重点的区域教育创新试验,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1+X”证书制度试点、“双高计划”、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等重大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成效明显。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双一流”建设成果初显。在3月8日的“部长通道”上,记者获悉了一个好消息:我国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提高到了去年的第12位,提高了22个位次。大学、科研院所等,正将中国的科技事业推向高潮。着眼大格局,以大担当融入大战略,高质量教育体系前景可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工作划出重点,指向的也正是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重点难点。”
面对幼有所育的期盼,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姜军说:“在国家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一个县的文化制高点就是县高中,如果高中办得好,那一定就是当地精神文明的高地。”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说,“我今年主要就是围绕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的话题,建议推进教育基础薄弱县高中一对一帮扶。”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深感责任重大:“升级职教本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国家战略的教育担当。”
面对国家自主创新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表示,我国学术成果和影响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杰出人才在高校仍然十分短缺,协同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一流人才十分短缺。
守正创新,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教育承载了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入新时代的教育,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守正创新,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促公平、提质量,需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昂首向前。
“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仅要抓好硬件,还要重视软件,解决好公办园合同制教师工资待遇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联合11名政协委员建议,补齐学前教育师资的短板与弱项,出台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从根本上破解编制不足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也认为,目前公办幼儿园缺编严重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建议更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对聘用幼儿教师的待遇,实行同工同酬,全力保障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促公平、提质量,呼唤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步稳蹄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意味着,未来有更多农村学生能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为,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必须变城镇学校不断从乡村学校抽取优秀教师,为城镇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反哺、支持乡村学校;在办学标准上,变城乡学校统一办学条件标准,为乡村学校弱势补偿,用更高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的发展。
县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县中振兴路在何方?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李舒强建议,严防“掐尖”现象,加大对违规招生行为的查处力度。在教育投入方面向县中倾斜,逐步缩小县域普通高中与城市高中教师待遇差距。
促公平、提质量,强调职业教育完善体系聚势而起。
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如何提升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认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联盟、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许玲建议,政府要牵头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找准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契合点,搭建企业和院校的桥梁,通过金融、财政、土地、税收组合拳的方式,推动产教融合真正落地。
促公平、提质量,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奔向一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看来,这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质性举措。“建议在政策支持上,尤其在人才培养结构、高层次人才聚集等方面,应考虑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精准施策。”宋纯鹏表示。
“高校‘双一流’建设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坚持‘扶优、扶强、扶特、扶新’,突出建设重点,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建议,一要支持建设一流学科率先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提升;二要强化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三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突出社会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建设高校也要充分发挥专项经费的引导作用,扩大社会合作,积极争取地方、企业和社会的协同持续投入。
促公平、提质量,期待教师队伍强基固本人才辈出。
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师范类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主力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认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调整完善培养方案,构建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倾心培育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大先生”和“教育家”。
“要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上下功夫,也要在加强人文关怀上出实招。”张志勇建议,从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量、适当降低教师教学工作量、减轻教师工作压力3个方面入手,全面减轻教师负担,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我们矢志接续奋斗!
(采写:本报记者 高众 张东 焦以璇 林焕新 高毅哲 董鲁皖龙 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