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两会特刊·评论
2022年03月05日 星期六
回应民众关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刘卉

    ■两会热议

    近日,《中国教育报》发起两会教育热点话题调查,共涵盖“双减”、教育投入、学校思政课建设等24个教育相关话题,6000余名读者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关心的前三个教育话题分别为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减负”、“双减”工作。而在去年《中国教育报》两会前做的话题调查中,读者关心的前三个教育话题分别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双一流”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

    客观来说,读者关注的教育话题有所变化并不意外,其中有一些偶然的影响因子,如问卷设计情况,参与调查群体年龄构成、地域分布及所在领域,调查时间节点等。调查结果也受近期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会产生一些波动和变化。但另一方面,如此调查结果其实有着很强的必然因素。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减负”、“双减”工作看似三个不相关的话题,实际上均与“双减”政策有着密切联系。正如有专家所说,“双减”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相关保障不到位、教师负担加重、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给教师“减负”、保障和提高教师收入水平,都可以归于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保障,均指向让“双减”政策深入推进,更见实效。

    不得不承认,“双减”政策自发布后不仅给校外培训行业带来巨大震荡,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影响,牢牢牵动着学生家长的神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双减”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行动之迅猛,几乎让所有人都有着深刻感受。可以说,“双减”给每所中小学、每名中小学师生乃至每个家庭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备受关注自是必然。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把教育主阵地拉回学校,让教育回归本位、回归理性、回归育人初心,牢牢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更好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同时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唯分数论”、过度应试、超前教育等不良教育倾向。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双减”,不只反映了《中国教育报》读者的心声,也反映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诉求,呼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多为师生着想,多为教育办实事,敢于面对真问题、满足真需求、带来真实惠。

    一直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现实来看,容易攻破的教育难题大多已经得到了实质性解决,或解决了大部分,余下的问题都是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之中,如教师待遇问题、教师“减负”问题,实则已经超出了教育系统本身的范畴,不是在教育领域内部就能解决的。前些年被热议的高考改革也很类似,其不仅仅是高校一方面的事情,还与中小学有着直接联系。只有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深入沟通、协同发力,才能使高考改革更为科学。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要多一些高瞻远瞩,少一些急功近利,只有既得到学生、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又符合国家战略要求,才能真正推行下去。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也只有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才能更好推进,见到实效。任何一项教育改革,还必须从做好顶层设计开始,统筹规划,立体推进。以今年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例,其出台的大背景就是升级家长教育理念、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着力方向,以立法的形式敦促父母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子女,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在也是与“双减”同向而行,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有助于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关注民众诉求,回应社会关切,教育改革便能增加幸福感,减去焦虑感。有了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意愿,任何教育难题都可以在改革中加以解决。教育行政部门多了解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稳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生态也有望越来越好,最终使教育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渤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