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障学生学到求生本领,成为无声“匠人”。 视觉中国 供图 |
近日发布的《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2020年,15周岁及以上残疾人识字率接近79%。但是,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呈现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距。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残障学生的需求。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各地加快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按照拓展学段服务、推进融合教育、提升支撑能力的基本思路,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该《计划》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实施?中国教育报特别邀请了教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和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共同展开对话。
嘉宾:
王 平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林和平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郝芳华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李天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
顾定倩 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石中英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方中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描绘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
中国教育报: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该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李天顺:《计划》描绘了2025年初步建立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令人憧憬,令人振奋。《计划》是在中国教育聚焦高质量发展、阔步迈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层面对“十四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和特殊安排,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视力、听力、智力、言语、肢体、精神、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的亲切关怀。
石中英:《计划》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具体路径,为每一个有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推动完善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坚持了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计划》指出,要加强党对特殊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实践方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根本目标出发,将办好特殊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做到特教特办、重点扶持,为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明确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特殊教育的实践道路,体现了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独特思考、政策和实践,凸显了政策自主和文化自信,为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推广的中国经验。三是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渗透着传统文化中“弱有所扶”的“仁爱”思想,闪烁着传统先贤的教育智慧。四是强化了推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计划》为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师资短缺和专业发展问题赋权增能,为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五是完善了统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计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学校与科研、医疗、康复等机构协同专业支撑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汇聚有助于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中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特殊教育是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发展与整体教育发展、与教育系统内部其他要素发展之间,有着既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办好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教育的整体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至关重要。《计划》的出台,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进一步固根基、提质量的重要标志,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更是向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稳步前进的重要标志。让广大残疾儿童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使特殊教育发展同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也更加紧迫。
顾定倩:《计划》出台是我国广大残疾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和特殊教育工作者翘首以盼的一件大事和喜事。从第一、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到这次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彰显了党和政府“办好特殊教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特教特办,久久为功,让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的战略部署同步。
中国教育报:在我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具体内容来看,《计划》呈现出哪些特点?
李天顺:《计划》突出体系,全面构建了特殊教育的四梁八柱。《计划》的第一条基本思路是拓展学段服务,“成体系的建设”将成为“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特殊教育的四梁八柱将基本完善。突出融合,全面赋能特殊教育内涵发展。《计划》的第二条基本思路是推进融合教育,“高水平的融合”将成为“十四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培养残疾人充分融入社会的能力将再上一个台阶。突出机制,全面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计划》的第三条基本思路是提升支撑能力,“高水平发展”与“高水平保障”相匹配将为“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将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得到进一步优化。突出行动,全面加强发展特殊教育的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陆续组织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新一期计划命名为“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突出强调了“行动”。
王平:《计划》彰显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立意高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切实保障残疾儿童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做到有教无类,促使他们共享发展成果,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二是把握规律。特别强调要尊重残疾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现适宜发展,使残疾儿童青少年和普通儿童青少年在融合环境中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长进步。三是分类施策。尊重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分布等实际情况,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推进本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尊重不同类别、不同程度以及不同年龄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受教育需求,科学评估、合理安置、分类施教。四是兜底保障。再次明确特殊教育要政府主导、全面兜底、特教特办,强调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给予特别扶持,全面增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家庭福祉。
林和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先后组织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特殊教育是残疾孩子最急需、最迫切、最现实的生存发展需求,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二是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融合。融合教育是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当前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意味着教育理念和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要发生根本变化。三是在更大力度上强化教育保障。《计划》明确提出,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特殊教育统筹规划和条件保障,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力度,在普惠政策基础上给予特别扶持,补齐发展短板。并从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一系列重磅举措干货满满,为推动“十四五”特教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中国教育报:近年来,上海在特殊教育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重点推进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向学前与高中两头延伸,着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上海全面加强随班就读政策导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9.8%。二是医教结合全程协同,着力提高科学施教水平。在入学端,为每一个残疾儿童青少年开展医教结合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个性化教育与康复方案;在培养端,建立常态化的“医学鉴定—个性化教育康复方案调整”动态循环机制;在保障端,构建了教育、卫生、残联等跨部门医教结合协同机制。三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压实普通学校和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强对随班就读和学校特教班的日常管理,为学生提供分层支持服务。四是特教特办配置资源,着力构建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大中小幼学校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范围,加强特教教师薪酬保障,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有力倾斜。
中国教育报:根据《计划》提出的具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各地将从哪些方面具体实施?
王平:上海将以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和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抓手,制定实施上海市第四轮特殊教育行动计划,聚焦四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优化拓展学段体系。推动特殊儿童青少年学前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9.8%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5%以上。拓展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鼓励高校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二是提升个性化服务层级。健全医教结合长效机制,增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评估中心、资源中心和信息平台专业服务能力,实现对残疾学生早期发展、入学评估、教育康复保健服务、转衔安置等全过程跟踪服务,提升矫治康复和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强化残疾学生技能培养。重点支持特殊中职校(班)建设,鼓励其合理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区域情况和残疾学生学习特点的专业,升级完善适合残疾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借助职业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提供相应实习实训服务。四是完善政策资源保障。加强特教教师常态化专业培训,确保开展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100%配备专职特教教师,给予各类特教教师特殊待遇,对特殊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予以特别支持,与此同时优化设施设备配置。
林和平:福建将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的部署要求,“五子”联动“五化”并举,扎实推进福建省特殊教育事业在新起点上推进新发展、实现新超越。系好“领子”,强化省级统筹领导。总结前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成效,梳理当前制约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政府主导,落实特教特办,完善顶层设计,提出系列管用、实用、适用的政策措施。迈好“步子”,优化特教资源布局。持续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残疾儿童筛查鉴定及“一人一案”安置机制,更好地满足残疾儿童接受适宜教育的需求。甩开“膀子”,深化融合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探索,为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和生活提供专业支持和关爱包容环境。将融合教育纳入省级示范园评估等学校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融合教育。撸起“袖子”,孵化推广实验成果。福建将持续加大对改革实验区和试点校的指导与扶持,构建完善“行政推动、专家引领、学校实施、互助成长”培育机制,加快培育孵化高水平成果。夯实“底子”,细化完善保障机制。在强化经费保障方面,继续按照普通初中10倍标准落实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在强化队伍建设方面,推动落实省定特教编制标准,加强特教学校师资特别是康复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打造一支高水平特教师资队伍。
中国教育报:《计划》指出,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特殊教育统筹规划和条件保障。请问,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需要哪些方面的保障?
方中雄:与前两期提升计划相比,此次《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让残疾儿童青少年和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青少年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聚焦这一问题,需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同步高质量发展,使其各尽其能,才能真正建立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一是协调好各级教育的关系,更好实现“人人有学上”目标。二是协调好各类教育的关系,更加丰富“人人上好学”内涵。三是协调好各教育对象的关系,更加提升“人人有发展”成效。
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提升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必须建设高质量的保障体系。首先,要加强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统筹,将办好特殊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特殊教育发展融入教育发展整体格局构建之中,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其次,要推进特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残联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着力深化特殊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再其次,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康复机构与学校合作,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专业保障。最后,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建设提供财力保障。《计划》提出,到2025年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有条件的地区还要继续提高,对学前和高中阶段也要进行倾斜,这是本期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突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优先保障民生事业的决心和意志。
助力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提升
中国教育报:《计划》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郝芳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融合教育作为推进新时代特殊教育的崭新方式,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发力点。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挖掘人才培养的潜力。高校要尊重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增设适合他们就读的相关专业,让他们在融合环境中与普通学生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长进步,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强科研赋能的活力。在学科体系上,高校要以融合教育学科建设为牵引,整合资源、汇聚人才,搭建学科发展创新平台;在理论创新上,高校可以围绕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政策与法规、课程与教学、管理与评价、财政与保障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在实践应用上,高校应积极打造融合教育高端智库平台,构建富有时代性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精准服务的效力。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融合教育学院,2021年创办全国第一个融合教育本科专业,将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融合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教师队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激发以文化人的魅力。一方面,要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平等、尊重、接纳的理念,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文化的隐性功能,让所有师生员工将融合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融合文化成为高校的鲜亮底色和精神标识。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汇聚文明互鉴的合力。高校应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讲好中国融合教育故事,描绘并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融合教育图景,提升我国在世界融合教育发展中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我国融合教育走向世界,共同探索国际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党和国家在融合教育的实现上倾注了大量心力。《计划》必将有力推动融合教育,为残疾人提供“梦想成真”的机会。
中国教育报:根据《计划》要求,师范院校需要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作出哪些努力?
顾定倩: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让师范院校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上共同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已发生深刻变化,普通学校正在成为实施特殊教育的主体,融合教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所有师范院校(专业)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落实党和政府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要求,在培养满足融合教育发展的教师上共同作为。二是坚持学生为本,让师范院校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上丰富作为。面对融合教育新发展,师范院校要真正遵循“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达成培养优秀教师的办学目标,就需要将特殊教育增补为师范生的必修内容。三是扶持特教专业,让师范院校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上能够作为。办好特殊教育,首先要办好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教育。解决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就要制定特殊的政策。《计划》提出,“加大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培养力度”。只有持续增加高层次专业化的特殊教育教师,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上能够作为。四是强化督导评估,让师范院校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上更好作为。《计划》也提出了针对性的督导检查措施。通过强化政府督导评估,发挥激励与问责机制,使师范院校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上加快作为、更好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