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2日 星期三
意到浓时怎忍舍
——读《走出混沌:我与李天岩的数学情缘》
王涛
丁玖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李天岩(1945—2020)教授在中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甚至一般的读者也知道他的大名。他的论文《周期三意味着混沌》太有名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弗里曼·戴森在他著名的演讲文《鸟与蛙》中,称其为数学文献中的不朽珍品。能做出一个这样的成果就足以青史留名了,而李天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两项杰作——对氢弹之父乌拉姆的一个数学猜想的证明,以及对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的构造性证明,从而一举奠定了他在混沌动力系统与同伦延拓算法这两个领域中的学术地位。

    作为李天岩的杰出弟子,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数学系的丁玖教授对他的导师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多次向国内的读者介绍李天岩的数学成就、治学思想与顽强意志。李天岩逝世后丁玖悲伤到几乎不能自已,他翻阅了珍藏多年的日记以及35年来两人的通信记录,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在友人的建议与读者的期待中奋笔疾书,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泣血之作——《走出混沌:我与李天岩的数学情缘》(以下简称《走出混沌》)。

    《走出混沌》以历久弥新的科学概念“混沌”作为标题,这也是李天岩最主要的标签。李天岩是如何发现混沌的?他的一生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数学家出身的丁玖兼有科学史家的视野与科学作家的文笔,他经常从历史的线索出发,用优美的文字将李天岩的数学贡献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学理论讲得简单明了、清澈见底,使读者能够“走出混沌”。可以说,这部著作是一本关于李天岩半生的传记。最令读者动容的也许是李天岩的坚强意志,他与病魔战斗了大半辈子,却从不放弃希望。中国科学院的严加安院士咏诗赞曰“堪比文坛史铁生”,香港城市大学的陈关荣教授还因此发明了一个成语——“天岩铁生”。

    如副标题所显现的,传记并不是本书唯一的主题,作者与恩师的数学情缘才是本书的核心所在。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了解数学家师生之间感情的案例。通读全书,读者会发现作者与李天岩的“情缘”可谓是“父子之情”与“恋人之缘”。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如何成为李天岩的学生。两位主人公一位在中国的南京大学,另一位在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要想成为李天岩的学生,作者还真需要点儿缘分,这样才能“有缘万里来相会”。幸运的是,同伦曲线充当了鹊桥,作者与李天岩得以在中国的羊城初次见面。如同恋爱中的少男少女一般,在成为李天岩学生的过程中,作者时常感受到幸福,偶尔也压力倍增。在通过托福、英语考试、博士资格考试等一众考验之后,作者终于在1987年1月成为李天岩的正式弟子。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他从未回避自己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因而本书又是一部充满价值的回忆录。

    中国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作者在书中坦承的,除了父母之外,就数李天岩对他的影响最大了。特别是他在留美求学与工作期间,李天岩宛如一位慈祥而又严厉的家长,教给他读书妙法与治学之道。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谈到了自己多年来对中美两国教育和文化的思考与心得。这些内容构成了本书的后半部分。李天岩为了这些“孩子”可谓操碎了心,既会为他们的偶尔懈怠感到焦虑,又会对他们的不断成长而感到欣慰,更会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做演讲特别是面试报告,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成为受欢迎的教学名师。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李天岩的故国情怀,他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教导“孩子们”对待洋人要不卑不亢、不能奴颜婢膝。

    阅读此书,我相信读者一定会被李天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会被作者怀念恩师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读者能参考作者的另外两本著作《智者的困惑:混沌分形漫谈》《亲历美国教育:三十年的体验与思考》,则不仅可以加深对李天岩及其数学成就的认识,还能了解到更多有关中、美两国教育的真谛。

    可以告慰李天岩的是,他的学生丁玖写出了这样一本精彩的数学文化著作,使得广大的中文读者能够了解到李天岩的精彩人生,让他的名字深入人心。我们期待,在将来的某一天作者能写出一部更加完整的《李天岩传》,这将是送给读者的一份更大的礼物。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