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高教周刊
2022年02月28日 星期一
西南石油大学探索思政融合、课堂融合、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为每一名学生找到合适的跑道
通讯员 曹正 谢娜

    最近,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大四男生258寝室成为学校的“网红”寝室:曹煜磊大二就进入实验室,获5项专利,发表3篇论文,获1项国奖;李正煜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核心成员,获4项专利,发表2篇论文,3项竞赛获奖;李若琛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5项专利,发表2篇论文……寝室6人平均学分绩点4.0,被称为“学神寝室”。

    这样的一个寝室,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西南石油大学结合行业特色,以学科竞赛为龙头,打通第一、第二课堂渠道,探索思政融合、课堂融合、产教融合的“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实践能力培养路线。

    思政融合

    让学生跑稳每一公里

    从西南石油大学本科毕业后,田雅琼选择了创业,但公司所研发的产品常常受到外商的质疑。带着不服输的劲儿,田雅琼决定回到母校攻读博士。

    为了突破卡住中国油气井“脖子”的超高温高压井测井技术,在学校和导师的支持下,田雅琼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索尔”石油天然气地层全参数识别系统。该项技术成功打破了国外测井技术的垄断,并广泛应用于三大石油公司。

    在学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雷清龙,依然记得硕士一年级第一次参加研究生党支部活动时,党支部书记石昌帅讲述的国内钻井平台面临的难题:一口水深2000米的钻井平台,要花费两亿元购买国外生产的海洋柔性管。

    “如果我能攻破海洋柔性管的关键性技术,不仅能帮助国家节约大量资金,还能极大促进我国海洋油气的发展。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对国家最好的贡献。”自此,雷清龙把海洋柔性管国产化的研究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目前,他与国内一家企业进行联合开发设计攻关,试用效果已达到预期。

    在学校,像田雅琼、雷清龙这样立志为国争光、科研报国的优秀学生还有很多。西南石油大学校长赵金洲表示,学校把“艰苦创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和“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大学精神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用理想信念滋养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跑稳每一公里。

    课堂融合

    竞赛是最好的课堂

    在以往的基础理论课堂评价中,常常有学生“吐槽”内容枯燥难懂,即便课上听懂了,课下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怎样避免学用“两张皮”?“自动化控制原理II”任课教师王艳尝试将最能体现学生学科能力的科研竞赛“搬”到课堂上。

    “这个课堂道具太‘硬核’了!”自从在课堂上看到王艳拿出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作品——汽车转向控制模型车讲原理,机电工程学院2019级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马腾就对智能车设计着了迷。在王艳的指导下,马腾获得了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马腾说:“课堂上老师会把知识点和对应的赛题、课题结合起来讲,带着问题学,越学越有意思。”

    “竞赛是最好的课堂。”学生越学越有劲儿,这给了王艳启发——何不把科研、竞赛等作为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倒逼”学生通过第一课堂补充、强化理论学习?为此,王艳提出了融合第一、第二课堂的实验教学模型,并获得了第七届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

    电气信息学院2018级测控技术专业本科生黄龙喜欢“鼓捣”机器人。从大一开始,他就通过第二课堂专业能力板块,报名参加了3项国家级大赛、8项省级比赛,先后参与了2项校级开放性实验项目。黄龙说:“丰富的第一、第二课堂学习让我有机会深入接触专业前沿,个人科研实践能力迅速提升。”

    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改变了课堂场景。教务处处长黄健全介绍,学生上课不再局限于教室,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习现场,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劳动教育基地等都可变身课堂。

    为了用多把尺子为学生“量体裁衣”,学校把工科类第二课堂总学分占比提高到30%以上,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协同配合,让课程设置有据可依,学生发展有径可循,实现学生课堂效率、实践水平双提升。

    产教融合

    让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

    近日,由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张智亮领衔的团队,经过四年多的打磨,实现了全球第五个、全国首个层厚在纳米量级光学薄膜的量产,打破了国外近40年的垄断。

    “没有学校政策的支持和导师、创业专家的倾心指导,我的产品不可能这么快上市。”张智亮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学校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的举措。

    产教融合激活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上,本科生郭思锦的作品《“国潮智享”现代青年客厅家具设计》获金奖,这是四川省首次获得该比赛的金奖。作为郭思锦的指导教师,张海波深知这枚金牌的“含金量”。

    “我们的学生以前找工作很难,现在学生还在读大三,就有很多企业抛出了橄榄枝。”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张旭伟说。

    “刚创办专业那几年,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专业一度面临减招、停办、取消的危机。”为此,专业创始人陈波教授决定走出校园,走进市场,从企业需求倒过来探寻工业设计的课要怎么上。

    只要没课,陈波就带着学生走访企业,参观展会,结合企业用人需要,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式。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已在35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海尔、双虎等知名企业主动提出与学校开展合作,还设立了四川省第一个高校创客实验室。

    “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实现了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黄健全说。

    不用弯腰、只需轻轻一按开关,一颗草莓就完好无损地被采摘下来……这个被誉为“草莓采摘神器”的发明,获中国“好设计”创意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申请国家专利4项,并以16万元的价格卖给一家企业进行量产。

    这项发明的设计者是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专业的10名本科生。在潘波、谢友春两名教师的指导下,团队用了两年时间,经历了3次改版,成功推出了受市场认可的采摘机。设计团队的10人中,7人分别进入山东大学、深圳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等高校深造。

    “要培养出满足国家需求、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新工科人才,仅靠课堂远远不够。这几年,学校通过探索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逐步走出了一条行业特色高校教学改革之路,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跑道上,跑出理想成绩。”赵金洲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