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大冶市地处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千年铜都因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而得名。中国保健酒之乡、中国古建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一串串美誉,源自于大冶这座城市厚重的底蕴。
大冶市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投资10多亿元新建、改建城区12所学校。
大冶市滨湖学校因临湖而建而得名。学校在深入研究“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中,依托本土古建特色,引领教师积极探索育人新思路,开发“中国古代建筑研学”主题课程,完美融合“一、二、三”课堂,构建“双减”生态链,创新课程模式,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办成了大冶人民首选的学校。
创新课程促融合
启智明心润学子
“润泽童年启航人生”是大冶市滨湖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学校以“千年铜都、中国劲酒、古建之乡”三张大冶市重点打造的名片为发端,通过欣赏和了解中国古建筑,让学生领略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灿烂;在感悟古建大美的同时,能够启迪思维、陶冶情操、传承文化,最终为创新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铺下基石。
立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传承,在深入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滨湖学校针对小学阶段的学情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出学生好了解、能吸收、易掌握的学习内容,组织教师编写“中国古代建筑研学”系列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美术学科日常教学指导用书。设置了“雕梁画栋、小件大美、古韵黏土、笔尖古蕴、青瓷陶坊、小鲁班木工坊”六个子课程,涵盖色彩、素描、手绘、泥塑、陶瓷制作、木工手作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相互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独立成体系。
第一课堂,培养学生浓厚兴趣,感受中国古建魅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部颁教材为依据,用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实施载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描绘美、创作美,实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目标。
第二课堂,依托兴趣社团,着眼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后延时服务时间采用学生自主选择、“走班”选课的方式,组建六大兴趣社团。每个社团以学期为单位,预设教学目标实现周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一个对应年级段的社团,一个学习周期结束经考核合格可以转入更高年级段社团。学生全部六个社团的课程学习结束,将会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构图、色彩搭配、部件结构、基本创作工具使用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动手实践能力、创意思维能力、专注力、自信力、思考力将会大幅提升,工匠精神得到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第三课堂,研学同行,奠基学生永续发展。大冶作为“中国古建之乡”,殷祖徐泰的古建筑村落、城西的古建主题公园、佛圣堂中国古建展馆等一大批古建元素体现集中的场所,为滨湖学校的“中国古代建筑研学”系列课程提供了完整的课程资源。
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对艺术生活的热情,学校组织学生来到殷祖徐泰村研学。将古建课堂直接搬到户外,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感受古代建筑在布局、造景、借景等方面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发现美、观察美、表现美的美术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即学习,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学习活动永无休止。
古建社团创特色
落实“双减”葆活力
每学期期末的社团展示日,是令学生兴奋的一天。这一天,“中国古代建筑研学”系列社团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展示技艺,还可以获得一本社团辅导教师精心设计、亲手制作的“社团成长纪念册”。纪念册里收录了一学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和优秀作业,并且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表现,写下了激励评语。
优秀作品展、社团展示日、成长纪念册,这些激励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滨湖学校“中国古代建筑研学”系列课程的后续发展注入永久的活力。
“中国古代建筑”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处“富矿”。中国古建中的牌匾创作是书法艺术和古文学的结合体,需要书法教师和语文教师的积极配合;古建中各种构件的黄金比例,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参与;飞檐斗拱着力点的确定可以在科学课上找到答案……
多门学科的有机对接,各种课堂形式的相互融合,构建了“双减”背景下良好的校园“生态链”。
“去年,妈妈每月花钱送我去美术培训班,现在在学校就可以免费学,周末再也不往培训班跑了。”五年级学生郑子怡说。如今的滨湖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开了校外各种收费昂贵的特长班,使“双减”真正发挥实效。
(黄开武 郑正刚 纪乐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