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安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秦安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创造了辉煌,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秦安经济社会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就必须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站位,培养有情怀、有信仰的好校长
目前,秦安县的教育发展与历史文化沉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位还不相适应,区域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很多短板和弱项,因此,把“好校长好教师”培育工程作为“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措施,不仅是实现全县教育效益最大化的现实需求,更是有效破解教师职业奉献精神不强、教书育人情怀不深、教育教学激情不高等问题的迫切需要。
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培育工程,首先要解决好校长的政治站位问题。秦安教育发展不仅有肥沃的土壤、淳朴的民俗民风,还有丰美的文化滋润。因此,要通过快速孵化,努力培养一支敢担当、有情怀、善思考的校长队伍,让每一位校长怀揣教育梦想、深植教育情怀,具备敢作敢为的担当和抗御办学风险的勇气,在反思、践行过程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大视角思考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实践中历练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发展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名校长的示范引领、骨干校长的真抓实干、后备校长的培养储备,锻造好校长队伍的成长链条。
低重心,培养有品德、有情操的好教师
秦安县教师队伍整体数量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但仍存在学段结构、地域分布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个别教师存在敬业精神淡薄、职业发展规划缺失、职业信心不足、职业本领恐慌等问题,由此导致县域内教师工作不平衡、学校发展不均衡、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的问题发生。
要坚持从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从日常管理抓起,提升教师的政治自觉,培养教师的道德情操,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教育广大教师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一种目标、一种动力、一种使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培养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造血能力,鼓励他们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博采众长,锤炼过硬本领,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为精于教学、善于育人的行家能手,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多举措,培养有作为、有口碑的好校长好教师
突出一个“实”字。在体制层面,县委、县政府要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实用、有益、导向性强的管理运行体制和激励机制,让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有舞台、有机会、有前途、有地位,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信心,激发发展活力。
强化一个“严”字。要坚持把严管和包容、关爱和赋能紧密结合起来,严把新教师入口关、评优选先关、考核评价关,给中青年教师压担子,严格工作纪律要求,形成相互竞争的良好工作氛围,教育广大教师克服浮躁功利情绪,俯下身子刻苦钻研教学,静下心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追求一个“精”字。把“好校长好教师”培育和打造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结合起来,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要充分发挥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个性的优质示范学校,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覆盖面。
新思路,打造好校长好教师的发展共同体
好校长和好教师是一个整体,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培育工程,就是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举措的培育途径,打造好校长好教师的发展共同体,培育县域教育新的增长极。
目前秦安县校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和学科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刚需,打造“好校长好教师”的发展共同体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要深“谋”,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育渠道,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实行集中培训、网络研修、岗位实践一体化推进,持续借助西南交大等高校的优质资源,通过跟岗实践、交流研讨、观摩考察等方式,加大对校长队伍的培训培养。二要远“育”,创新本土化培养的思路,扎实开展校长和教师全员轮训工作,通过集中连片教研、公开课示范课、教学比武、磨课赛课等多种方式促进校长和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加快培养一批熟悉教育规律、熟悉教育教学业务、精于学校管理的校长教师发展共同体,让秦安教育释放发展的内驱动力、外部张力和发展活力。三要善“导”,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秦安好校长、好教师”工程的设计与指导,细化培育流程,督促校长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督促教师精心研究教学工作,讲好“园区+走教”等秦安教育故事,通过“好校长好教师”培育工程的实施,力争使两支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大幅提升,打造良好教育生态,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