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子”课程展览 |
|
“小王子”课程创作 |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已有105年的办学历史,纵观其发展历程,可溯源至晚清时期李瑞清开办的“图画手工科”学堂,该学堂设立了我国首个新型高等艺术学科,后历经变迁改设为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一个多世纪以来,美术学院立足江苏、服务全国,培育出了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美术教育者。近年来,美术学院基于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架构和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战略,以培养“德备、艺精、善教、乐思”,具备创新思维、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美术教育人才为总目标,大力推动从“形式美育人才”向“实质美育人才”培养的转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守正创新”和“务实创新”,全面带动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
思政导入 坚持守正创新
学院充分借力思政课堂培育优秀思政型美育人才,在通识教育中搭建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构建的思政课程群;再从专业课程出发,融入课程思政要点,全面细化专业授课内容,提升课程价值。多维度开发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要素,丰富教学,在人文与社会、科技与自然、艺术与审美以及创新与创业四大专业课程板块中教授学生以批判和创新思维解决美术理论与实践问题,依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探索思政教育融入艺术院校专业课堂的有效途径。将“学习新思想,争做优秀接班人”“强国有我,技能成才”等形式各异的“思政+技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在培养学生“德备、艺精、善教、乐思”品质的同时,注重“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厚生品格、创新素养”的人才特性培养,在艺术实践成果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坚持守正创新。
田野课堂 开展务实创新
如何让美育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美术学院做到了以下两点:首先,学院在“乡村振兴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推行“田野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堂延伸,构建了由“下乡写生”“社会调查”“美术教育考察与研究”等课程组成的社会实践课程群,师生定期深入农村乡镇进行走访调查,挖掘经济落后地区的突出问题,共同探讨美育助力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如聚焦农村留守儿童,以美术学院成功申报的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城乡差异的农村留守儿童绘本协同设计及长效扶持机制研究”为依托,以“绘本创作”课程为平台,带领学生走访云南、甘肃等偏远地区展开实地调研,针对专属绘本资源短缺、绘本内容难以匹配阅读习惯等问题,在课程中对标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阅读需求,指导学生进行专属绘本改良创作,将创新意识落到实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其次,发扬“帮扶带”的互助精神,向偏远地区学校定向输送优秀的美术教育人才,帮助当地学校提高艺术素养课程品质。以艺术教育为手段,在跨学科的视角下,紧密围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困境和问题进行探究性教学,探索通过美育进行农村儿童心理疏导、建立自信、品德养成、认知外界和激发创造的创新途径。如2021年美术学院向云南省双江县贺六完小输送了一批优秀支教学生,开发了“‘小王子的奇幻艺术之旅’系列美术课”项目,并开展了“文本阅读—美术创作—校园美术展—线上美术展”系列艺术活动,帮助当地学生开拓视野、增强自信、激发艺术创作热情。线上公众号美术展更是让远在异地的留守儿童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创造力和来自社会的关爱。美育支教活动在为学生拓展社会实践边界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艺术扶智和美育赋能的教学实验,为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公平、改善教育品质奉献了一份力量。
以展督教 检验创新成果
当今,艺术呈现审美大众化的趋势,已不再以精英趣味为标准,艺术展览已进入寻常百姓视野,成为精神生活必备品。美术学院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的艺术创作始终对准人民坐标。师生合作,定期举办“向最美劳动者致敬”艺术展演活动,通过为南京市的全国、省、市劳模代表现场塑像并举办展览的形式,致敬先进人物,宣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主创新的劳模精神。此外,美术学院每年都是“高雅艺术进高校”的主力军,定期将优秀的学生创新成果送入江苏省各高校巡展,在帮助大众提升审美趣味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各方对于学生创新成果的检验,以及对学院教学水平的监督。
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创新实践与互助帮扶相结合、与大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是新时期学院培养优秀美育人才的根本任务。
(李冰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