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临平职高教师们在首届“杭派教法”课堂文化节上各展所长。王小江 摄 |
当前,数智时代的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一些简单、机械、重复的脑力或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产业技术迭代倒逼职业教育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及其产生的全新思维和工作方式,也给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教什么”“怎么教”成为当下职教人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过去20多年的职教发展历程中,杭州中职积淀了丰厚的课改与教改的实践经验,这些源自真实教学问题的教师创新性变革行动,“小”而“真”,“土”而“实”,带着鲜明的“草根性”和“实践性”,是杭州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秘密武器”,是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之源”,更是区域推动教师探寻教改之路的“行动之钥”。
发现教学智慧,凝练“杭派教法”的品牌特质
“看见”草根教学智慧,搭建展示平台,凝练可推广的模式,是杭州中职教研的特色。在美术职业学校,有一位“魔法教师”毛周根,他让原本害怕甚至痛恨数学的美术生在数学课堂中兴致盎然地把头抬起来了。比如教“椭圆”,不是从枯燥抽象的概念和计算入手,而是根据美术生的专业学习内容与关注点,引入中国传统审美中典型的女性“鹅蛋脸”,学生在充满“烟火气”的课堂上学得有趣高效。如今,他领衔的数学名师工作室不仅辐射杭州富阳、建德等区县市,还联动省内外多地中职学校,提升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像毛周根老师这样本土化、个性化的“教学法”,虽然登不上教学论的学术殿堂,但它源自有温度的课堂教学实践,真实而有效。为了让更多的一线实践“被看见”,在摸底调研全域范围教学改革实践中,杭州中职梳理出28个各具特色的草根教学法,如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的“整车情境教学法”、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积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创新实践在教学条件突破、过程重构、内容重组、方法创新及课堂形式开放五个维度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彰显出“重体验、强自主、去功利、慢节奏”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逐渐凝练出独具特征的“杭派教法”。
扎根“草根教法”,解密教法创新的影响因素
“杭派教法”并非某一种具体的教法,它是一批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适用于中职课堂教学的具有原创性和迭代性的特色教法的总称,是校本化、本土化、个性化教学创新的实践集合,体现了“个性化、智能化、开放性、兼容性、人文性”五大特征,是市域实践的教改品牌,更是深化区域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杭派教法”没有止步于挖掘和发现教师创新性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探究这一个个鲜活教学经验或案例背后,教师为何会创新教法,又是如何创新教法的。杭州市教科院对筛选出的8个具有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教学法进行了深度访谈和扎根分析,析取影响教师创新教法的三大因素:一是关键因素,即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性特质,教法创新的领衔人均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乐于挑战,敢于创新;二是外部因素,教法之所以能成型和推广,得益于外部条件和社群支持;三是偶然因素,教法之所以能被发现并成型,与一些偶然事件或人物有着高相关度。这些因素成为区域设计教学改革行动路径的重要依据。
打开黑箱摸索,搭建教师教改的“脚手架”
“杭派教法”精准分析教师教法创生的时代背景及现实挑战,提炼教师个体或群体突破现实教学问题的实践经验,剖析教法创生的一般过程及基本规律,逐渐形成了从孵化、培育到成型的过程链。实践研究发现,“杭派教法”的创生一般都基于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逐步修炼成型,固定成法,历经“问题倒逼—主动适应—教法变革—提炼生成—验证推广”五个阶段,涌现出一批鲜活实用的教学法。
在电子电工的实训课堂上,工位上的学生正对着“工单”,点击“云实训”平台的教学视频,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动手操作,一旁的摄像头正实时记录着学生操作的全过程。讲台上的宣琪老师对着屏幕“观测”着学生机位的技能操作,并对学生的实操作出即时反馈——这是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云实训”课堂。实训课大班教学中一个教师无法兼顾所有学生,在技能教与学的过程中,信息传达与教学反馈都存在严重阻碍,宣琪老师带领的团队锚定了实训课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云实训”的概念并设计了结构模型,还研制了软硬件一体化的“云实训系统”,开发了“电子产品装配”等五门电子专业实训课的实训项目和教学资源,有效突破了实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和实践探索,其团队还提炼出了“工单导学、平台助学、评价促学”三位一体的“杭派”实训课堂教学样式。
“杭派教法”创设了“三课(课堂、课程、课题)导航”的实践路径,架构了教师快速发展的“成长赛道”,让职校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教改实践场。教师从个体到三五成群,再从群发展到集群,变“变革焦虑”为“共同探索”,形成区域教学改革的共研共创主体,更加自觉、专业、自信地追寻教学改革之路。
营造“渔场效应”,打造区域教改的“新生态”
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改革的阻力往往来自教师,他们中有些不愿意改,有些想改却“不知道怎么改”,还有些即便参与其中却难以坚持到底,这些问题都成为教学改革落地实施“最后一公里”的最大阻力。如何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鼓励更多教师主动创新,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新生态。
“杭派教法”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为支撑,通过组团式、结对式、结盟式等多种教研团队形式,构建了“项目+集群”的教师培育机制、“大赛+平台”的激励评价机制、“基地+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形成了内部成长、外部激励、一体化设计、整体化培育的区域运行保障机制。
杭州职教创新构建了中高企一体化教研体系,成立了30个专业(学科)教学研究会,下设“青年团”“骨干团”“项目组”等多样化的教师团组,先后共培育了“杭派教法”基地学校20所,占全市中职学校总数的69%。各基地学校组建了特色教学团队,针对校本化的实践问题开展教改探索,如闲林职高的“蒙学团”、良渚职高的“青玉社”、人民职校的“蒲公英学院”等。
作为一种教改实践品牌,“杭派教法”彻底改变了单兵作战的自发模式,实现了集群发展的区域培育模式,杭州先后成立了“北斗联盟”“石墨烯战队”“核芯力战队”等集群,培育生成了许多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法,如闲林职高将语文、声乐、舞蹈等进行融合,生成了生动活泼的“全科课堂”;依托数字技术,杭州与贵州台江职业学校进行“同课共研、同屏共学”,探索了新型的共享教研模式。
如今,杭州中职的教学创新如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去年在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遴选中,杭州职教改革案例出现了井喷现象,涌现了93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经验、新做法、新品牌,其中选送的15项案例,全部入围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12项为优秀案例。
(作者系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