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志愿者李嘉馨在布置冬奥场馆休息室。资料图片 |
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1.8万余名冬奥会志愿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代表全体运动员,向6名志愿者代表送上红灯笼,感谢所有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作出的贡献。
接过红灯笼的那一刻,志愿者代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嘉馨感到无比骄傲和幸运。“还有很多比我优秀的志愿者,大家用坚守和奉献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
李嘉馨来自中国香港,冬奥会期间,她服务于礼宾与语言服务领域,接待外宾上千人次。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但让李嘉馨备受鼓舞的是,前台的签名本上写满了“Thank you China”(感谢中国)之类的话语,很多外宾还会用中文向志愿者说“谢谢”。
本届冬奥会,北京大学共有630名志愿者、57名冬奥赛时实习生、15名开幕式演出人员、8所北大在京医院派出的900多名医疗服务保障人员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参与冬奥服务保障的北大师生达1600余人,居北京高校之首。
在冬奥会闭幕式主火炬熄灭环节,纯洁稚嫩的童声唱响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星光五环缓缓升起,雪花火炬缓缓下降。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历史的瞬间仿佛交叠在一起。
看着这一幕,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团委书记郭一杰的思绪回到了14年前的那个夏天。
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百年奥运圆梦。当时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大二的郭一杰成为了奥运志愿者,她服务于文字记者工作间,并负责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协调工作。
据统计,当时在“鸟巢”服务的北大志愿者每日上岗9个多小时,引导观众18万人次,志愿者们用微笑和汗水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
14年后的今天,郭一杰担任了北京大学冬奥会组织培训组执行组长,负责北大志愿者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并带领后勤组成为志愿者的“志愿者”,为赛事服务领域的志愿者们提供服务。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郭一杰志愿服务经历的起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表示,同学们热情满满,但普遍缺乏经验,显得有些青涩。当接力棒交到如今的95后、00后手中,学生们的表现令郭一杰感到惊喜。
“这一届志愿者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从容自信,他们成长在最好的时代,有很多锻炼的机会,大部分学生之前都有过志愿服务经历,因此能很快适应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且能灵活处理各种突发状况。”郭一杰说。
在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看来,2008年的志愿者让世界印象深刻。今天,这些“蓝色身影”是“双奥之城”最好的名片。从2008年到2022年这14年间,志愿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志愿的服务也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马拉松……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上都能看到北大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踏着学长们的足迹,向世界展现出亮丽的中国名片。
入学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哲溦便积极参加冬奥志愿者的考核与选拔,而在此之前,他已经积累了超过160小时的志愿时长,获得了“北京大学青年百佳志愿者”的荣誉称号。
14年前北京夏季奥运会举办时,刘哲溦的父亲送给他一套奥运会纪念徽章,那时的五环仿佛化作一颗奥运的种子,埋藏进了9岁的小哲溦的心里。14年后,刘哲溦如愿走上冬奥会志愿者岗位,担任赛事服务助理。
“我认为志愿服务不需要我们去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去做好能够帮到他人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可以了。我们只要做好这些小事,那么,所有的小事合在一起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刘哲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穿上冬奥会志愿者服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8级学生罗孟昕会不自觉地挺胸收腹,呈现最佳状态。在她看来,志愿者就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代言人,要用微笑传递善意,用专业体现担当。
志愿服务是罗孟昕一直热衷的事情。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罗孟昕和同学们发起了公益项目“壹桌计划”,动员北大、清华等高校学生为武汉中小学生以及援鄂医疗队子女提供免费的课后辅导服务,这项计划最终吸引了几百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
作为北京大学第一批冬奥会志愿者,罗孟昕一直服务于冬奥会注册领域,为涉冬奥人员提供权限核验、证件激活等服务。当遇到运动员忘带证件等突发状况,罗孟昕需要迅速和其他部门沟通协调,确保运动员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前完成身份核验,顺利进入场馆。
如今,冬奥会落下帷幕,这段关于青春和奉献的志愿接力还将继续,罗孟昕和同学们正在为3月份召开的冬残奥会做准备。这份被奥林匹克精神点燃的温暖与热情,将伴随着他们,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