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中国代表团旗手徐梦桃与高亭宇在闭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
|
中国代表团成员王诗玥(前左)柳鑫宇(前右)在闭幕式上与法国代表团成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
2月20日晚,北京国家体育场里一片欢腾。
2月4日晚,在这里,人们见证了奥林匹克五环旗再次在北京缓缓升起。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上万名运动员在全世界首座“双奥之城”拼搏、交流,共同创造新的历史。
北京时间21时38分,“微火”主火炬,在“雪花”的簇拥下,缓缓熄灭。
“一叶知秋”“举重若轻”。正如主火炬传达的中国传统理念一样,盛会彰显着人类对于友谊、团结、和平、进取的永恒追求。
一届铸就辉煌的冬奥会
2月5日,随着运动员武大靖高举双臂怒吼着冲过终点,中国队夺得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金牌,实现开门红。
本届冬奥会中国冬奥代表团的奖牌“账户”就此打开,最终收获了9金4银2铜,实现了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全面突破,大幅刷新历史最好战绩。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冬奥健儿一举打破我国冰雪项目长期以来的“冰强雪弱”僵局,在本届冬奥会上中国军团的9金中有5金来自雪上项目,实现冰上、雪上“两翼齐飞”。
冬奥会虽分冰上和雪上两大项目,但权重并不相当。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中,冰上项目有33个,雪上项目高达76个。“得雪上者得天下”,是冬奥会的铁律。
中国冬奥代表团的奖牌分布“雪大于冰”,这一格局性变化,必将对中国冰雪运动影响深远。
而对世界来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意味着全球冰雪运动从此迈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大国一诺,重于泰山。
紧抓历史机遇,中国以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为基础,大力推动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青少年是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宏伟目标的重点人群。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同时深化体教融合,在全国遴选冰雪运动特色校2062所,将冰雪运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开展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提高冰雪运动在校园中的普及程度。
冰雪越南北,秦淮无阻隔。
广大青少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冰雪运动。松花江上,哈尔滨的少年在冰面追逐;潇湘江畔,长沙的学子在室内雪场竞赛;珠江两岸,广州的孩童在滑雪机上嬉戏。
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公布。
数据显示,中国成功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有92.64%的大众通过个人自发的方式参与到冰雪运动之中。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本届冬奥会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目标。
巴赫指出:“哪怕这3亿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决定成为专业的冰雪运动从业者,未来,全球冰雪运动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
目前,中国已有2000多块冰场。国际奥委会、部分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等近期正在和中国合作伙伴讨论举办其他冰雪赛事的可能性。“很多世界杯、世锦赛,未来都可以在北京的冬奥场馆举办。2022—2023赛季,也会有很多冰雪赛事来到北京。”巴赫说。
伴随着北京冬奥周期,中国、世界的冰雪运动,进入崭新时代。
一届激励一代人的冬奥会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是超越自己的赞歌。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国选手谷爱凌惊天一跳,实现大逆转,夺得冠军。
冬奥会首秀的最后一跳,在已经确保一枚奖牌,连母亲都在劝她保守的情况下,是什么促使她冒着受伤风险,挑战自己从未尝试过的动作?
“如果最后一跳,我再去做一个我之前跳过的动作,那我就没有表现出我的原则。我最大的希望是让世界看到我不害怕挑战。”谷爱凌说。
是孤勇决绝的赞歌。
日本花滑名将、两届冬奥会冠军得主羽生结弦,在男子单人滑的比赛中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4A)时落地摔倒,以第四名的成绩结束自己的第三届冬奥会。
4A,是人类身体能力的极限。运动员要在0.7秒中完成四周的转体,落地时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7倍的冲击力。
从未有任何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功做出过4A。宁愿错失领奖台,也要挑战。“这是花样滑冰选手的极限之壁,我想要创造那个超越极限的一章。”羽生结弦以失败之举,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是笑看得失的赞歌。
面对“裁判打错分,送对手拿金牌”的风波,几天前刚过18岁生日的中国滑雪单板小将苏翊鸣,直言理解实时打分的困难,能和自己的偶像一起登上领奖台,已经非常荣幸。
是全情付出的赞歌。
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49岁,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女子冬奥选手;八届,历史上参加冬奥会次数最多的女运动员;在过往七届中,总共拿下5金2银2铜。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的比赛,她是全场最慢的选手,当到达终点线时,她高举双臂,迎接属于自己的“第一”。
“我是笑着滑过终点线的。”克劳迪娅声音微颤,“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可是我的第八次奥运会。”
赢得坦坦荡荡,输了无憾无悔。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这些兼具实力和乐观、洋溢着激情和自信的运动员,尽情绽放出最美的笑颜,成为亿万青少年观众的榜样。
“我太喜欢谷爱凌了,她不仅运动水平高,学习成绩还那么好!”北京101中学学生邵宇森心中有了追寻的标杆。
“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教育的契机。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这是对青少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契机,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理念的要求。我们将在更多的校园中普及冰雪运动,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冬奥组委教育和公众参与处处长孙斌说。
在北京冬奥会周期,北京冬奥组委会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单位制定青少年行动计划,成立了涵盖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专项工作组,将奥林匹克教育辐射全国各地。
截至2021年底,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累计达到835所,共迎未来“姊妹校”470所,形成了以东北、华北、西北为重点地区的总体布局。
“北京冬奥会将激励一代人,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冰雪运动乃至于所有体育运动中。”中国教育科学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十分欣慰。
一届团结向未来的冬奥会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之下的动荡变革期。
克服重重困难如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为全世界运动员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向全世界人民宣示体育的凝聚力。
开幕式时,无数小雪花汇聚成大雪花;闭幕式中,《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悠扬。冬奥会期间,赛场内外,全世界见证了奥林匹克格言里的“更团结”如何走向现实。
四届冬奥会“老将”徐梦桃,梦圆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军。分数出来的一刻,徐梦桃的好友和对手、美国选手阿什莉·考德威尔立刻上前,亲昵地称呼“桃桃”,祝贺她在家乡赢得奥运冠军。两位运动员紧紧相拥,尽情挥泪。
这一幕感动无数观众。“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这就是人类为何相聚在五环旗下!”全世界的观众用不同语言表达同样感动。
冬奥村里,温馨情景时时刻刻在上演。
瑞士单板滑雪选手尼古拉斯·胡贝尔是冬奥村里的“活宝”。他身穿胸前印着瑞士国旗的红色连体紧身衣,拍出各种令人捧腹的小视频,为冬奥村里的人们带来无穷欢乐。
2月13日,北京降下大雪。运动员和志愿者、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堆雪人、扔雪球,“捉弄”冰墩墩,不少运动员还主动帮助工作人员铲雪、清扫,冬奥村里欢声笑语,尽显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魅力。
“这么长时间以来,整个世界都处在疫情的阴霾下。幸好我们还有冬奥会,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美国冬季极限运动超级巨星、单板滑雪名将肖恩·怀特说,“我很感谢中国,感谢奥林匹克大家庭,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还能举办冬奥会。”
这背后,是数以万计幕后英雄的倾情付出:覆盖3个赛区的100多个医疗点,医疗人员随时待命;18000多名赛会志愿者,默默奉献……安全、周到、细致的保障和服务温暖每一名参赛运动员。
北京冬奥会在全球的影响力,令巴赫倍感振奋。他说,冬奥会期间,在国际奥委会官方社交媒体上,有超过27亿人次参与了相关话题的讨论;仅在中国国内,就有超过6亿人通过电视收看了北京冬奥会。
巴赫强调:“此次北京冬奥会已经向全球传达了这样一则信息,只要大家都遵守团结的精神,人人都作出贡献,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也能举办一场伟大的盛会。”
“体育一定是用来团结人类,而不是用来分化我们的。”谷爱凌说。
超越国别、肤色、性别、年龄、语言等一切用以区分人群的界限,奥运会将运动员、将全世界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闭幕式上,巴赫言辞恳切:“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
奥林匹克运动,无愧人类盛典。
千年古都北京,无愧“双奥之城”。
圣火虽已熄灭,进步永无止境。
心意相同,情谊相融。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我们一起向未来。
本报北京2月2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