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各项赛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球将目光投向北京,人们感受着冬奥赛事带来的欢乐和激情,赞叹开幕式上华丽炫目的科技创新成果,倾听着“大山里的孩子”唱响《奥林匹克圣歌》,为不放弃掉队“小鸽子”的节目瞬间而感动,也见证着“冰雪一代”的茁壮成长、奋勇拼搏。为此,我们推出冬奥专刊评论,展现冬奥精神对于教育的启迪和鼓舞。——编者
“双奥之城”见证 新时代青年成长
倪佳琪
冰雪之约,中国之邀。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惊艳亮相,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据报道,冬奥会开幕式3000名演员中有95%是青少年,与此同时,北京冬奥会1.9万名赛会志愿者也已全面走上服务岗位,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到94%,在校大学生是主要力量。北京,这座有着特殊荣耀的“双奥之城”,见证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
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折射出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奥运是中国和世界百年变局的缩影,志愿者是北京奥运会最好的名片。14年前,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百万名青年志愿者共同化身“志愿蓝”,成为令全球瞩目的“鸟巢一代”。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延续着“志愿蓝”的传统,其中有相当数量的“85后”“90后”“95后”志愿者,他们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双奥青年”。以“双奥青年”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正在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亲手创造新的历史,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虎年立春之夜,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青年们以高度的使命感,在国际舞台的中央展现出“强国一代”的青春形象。运动员代表队出场时的举牌引导员,因为只能通过眼睛表达情绪情感,为此练就了数分钟“目不交睫”的特殊能力;执旗手在训练过程中,要按照统一标准,举握三米长、十几斤重的旗杆保持40分钟以上……这些“95后”“00后”用完美表现诠释着对“国之大者”的理解,为这场洋溢着中国美学和文化自信的开幕式谱写了最春意盎然的赞歌,给全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筹办冬奥,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张综合国力的考卷,也是一场民族精神的直播。冬奥会上,以志愿者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青年处在第一线,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服务、排忧解难。据统计,自2019年12月5日冬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通道开启以来,有超过100万人申请报名。其中,广大青年是志愿者的主力军。在此后的选拔、培训、服务保障等过程中,面对疫情挑战,丝毫不畏惧、不退缩,时刻不松懈、不倦怠,这既显示了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工作的扎实成效,更体现了中国青年对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的充分自信。尤其是在有着“冬奥模考”之称的系列测试赛期间,不少参赛运动员、媒体记者和观众都对青年志愿者给予了极高评价。北京冬奥会已经正式拉开序幕,志愿者必将在各自岗位上贡献最温暖的光,做好北京冬奥会的青春代言人。
在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首都各大高校举办的冬奥会志愿者出征誓师大会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贯穿始终、反复回响。回望过去的三年,首都高校师生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各项任务,勇担使命、不负韶华,始终站在最前排、服务在第一线,共同上了一堂又一堂高站位、全方位、大作为的“思政课”。展望新的百年,在天安门广场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也必将用实际行动回应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将青春融入家国,用奋斗成就幸福。让“双奥之城”继续见证:冬奥会中的青年一代,爱国奉献、珍惜荣誉、把握机遇、大有作为。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汲取百年党史的信仰力量,绽放中国青年的世界荣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
释放制度效能助力冰雪运动
王石川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中国队已有多枚奖牌入手。当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不仅奏响了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也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关注、参与乃至爱上冰雪运动。
此前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在为之欣喜之余,应意识到,与世界冰雪运动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冰雪运动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及程度与冰雪强国相比尚存一定差距,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冰雪运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夯实冰雪运动的青少年基础,为此需要提升冰雪运动的魅力,吸引青少年真心拥抱冰雪运动,把它当成一生热爱的体育运动;还需要创造良好环境,让青少年更方便接触冰雪运动。
普及和加强学校冰雪运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就已致力于提高校园冰雪运动普及水平。从树立一批校园冰雪运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典型,到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再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冰雪运动教学、训练、竞赛和条件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并喜欢上冰雪运动,未来希望以冰雪运动作为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全方位为冰雪运动推广作出了周全的制度设计。无论是扶持特色带动校园冰雪运动普及发展,还是积极开展冰雪项目教学活动;无论是加强冰雪运动教学指导,还是丰富课外冰雪项目体育活动。无论是加大青少年冰雪运动场地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还是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经过两三年的有力推进,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显而易见,相关制度安排不求短期之效,而是放眼长远,注目未来。换言之,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好的做法依然要坚持,被证明有力有效的制度设计仍需贴地而行。在推进中完善,在完善中推广,最大程度释放制度效能,才能不断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
需要提及的是,让孩子爱上冰雪运动不能靠强制措施,关键在因势利导。这既需要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冰雪运动习惯,也需要注重因地制宜,强化特色引领,特别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融合机制,让青少年真正能够从冰雪运动中获得快乐,让青少年在“观冰雪、玩冰雪、练冰雪、赛冰雪”中强身健体,让青少年真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使身心得到更全面发展。
“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界线。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这是美好期许,更是生动现实。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练习冰雪运动,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冰雪运动在中国一定会越来越有前途,而热爱冰雪运动的孩子也将获得更为丰富更有成就感的人生体验。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教育从不放弃掉队的“小鸽子”
田妍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一个由数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模型的节目《雪花》,令人印象深刻。节目中,小朋友们围绕在巨型雪花周围舞蹈,最后汇聚成一个心形,而有一只“掉队的小鸽子”没有融入进来,此时一位同伴跑过来,拉起掉队“小鸽子”的手,一起跑回队伍。
这是一段充满寓意的表演,也是一个充满启示的故事。表演中这一独特细节设计,源自排练时的真实瞬间,当时确有一名小朋友表演时掉队了,一位小姐姐过来拉了一把。温情一幕被导演组捕捉到后,深感动容,于是把“偶然事故”变成了“惊艳故事”。正如掉队“小鸽子”扮演者徐书元所说:“希望天下所有掉队的‘小鸽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感人的时刻,温暖的牵手,展现了孩子们的可爱纯真,也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由此,人们不仅被“一个都不能少”的表演破防了,而且从中感悟良多。对教育事业而言,最受启迪的莫过于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这绝非一句空话,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学习进步略微缓慢、学习条件稍显欠缺的孩子来说,倘若有人能及时伸出双手拉一把、帮一帮、带一带,很可能会突破学习与成长的瓶颈,收获不一样的进步。
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首先在于不放弃那些学习过程中被认为落后的孩子。从学习成绩出发,或许有高分与低分的区别;但从教育规律出发,不能把学生按照分数简单划分成优与差,更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分配教育教学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项尊重教育、尊重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照见公平、带着温度,也尤为需要关注那些存在退步、下滑趋势的学生,弄清楚他们为什么“掉队”了,进而想办法让他们跟上。当然,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意味着平均发展、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发展特点、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层次。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一,也是“有教无类”的实践关怀。
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本质上是一项合作议题,是需要包括学校、教师与家庭在内的多方主体共同完成的课题。现实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存在难教、难学、难管理的现象,有的是学校层面上关注少了,有的是家庭层面上放纵多了。其结果是,任何一环松劲,都很难确保孩子在教育成长过程中全面、均衡发展。因此,不放弃,意味着每个教育环节都要担起责任,把属于自己的那一棒跑好并交接好。
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决不言弃。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不断提升、螺旋上升的周期。在此期间,或许有快速进步的喜悦,或许有懵懂费解的难题,或许有困扰良久的问号,其实都是成长的磨炼。从更广意义上说,教育是让学生认识并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这就需要广大学子们勇于直面不足、立志弥补短板,而不是遇事退缩、碰硬后撤。
教育是爱的历程,也是照亮自己、他人与前路的火炬。不放弃、不抛弃,在互帮互助、鼓励前行中增强学生自尊、提升教育自信,我们都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赢家。
(作者系北京市第九中学教师)
机会公平照亮乡村孩子未来路
刘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当“马兰花合唱团”44名孩子的声音响彻国家体育场,他们用希腊语演绎的《奥林匹克圣歌》也抵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打动我们的除了纯净、空灵的天籁之音,还有孩子们“虎头虎脑”的质朴真诚、快乐自信。作为冬奥会开幕式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这份意外和惊喜难能可贵。因为这些孩子全部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五所乡村小学,是真正的“大山里的孩子”。
如何让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从太行山深处走出,登上奥林匹克神圣而宏大的舞台?这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饱含着对革命老区和脱贫地区厚重的家国情怀,也承载着点燃每个乡村孩子梦想的魄力和创新。
中国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乡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力量改变了乡村孩子的精神面貌,也给乡村振兴注入底气和力量。沧海桑田,乡村印记不再是羞涩与落后,反而可以成为具备文化感染力的特别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和展示的舞台给予乡村孩子。他们是中国美丽乡村最好的诠释者。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孩子、山区的孩子跟过去不一样了。山区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这说明了一切。”这个节目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鲜明而强烈的信念——在“一起向未来”的征程中,乡村孩子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美好的舞台和机会应该向他们同样敞开。“山里的孩子不是没有天赋,缺少的只是机会。”正如马兰小学支教音乐老师邓小岚所说的那样,只要被看到,被给予足够的机会,乡村孩子一样会绽放令人惊喜的光彩。
现实中这份机会从何而来?相较于城里孩子对各种训练、表演、展示“近水楼台先得月”,乡村孩子还缺乏很多基础性的条件,他们更需要教育“燃灯者”照亮前路。从政府层面持续不断地推动更多名师、名校长、名家走进乡村学校,才可能为他们搭建起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所以,当我们为“马兰花合唱团”的惊艳表现赞叹时,还要看到乡村学校在音体美教育等方面的短板,并为改变这一状况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对于绝大多数的乡村孩子来说,他们还需要一个完善的乡村教育生态来获得成长,进而迎来并把握住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机会公平等方面,我们还要通过持续的“制度补血”来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例如,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银龄讲学计划、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等举措还需要更大力度地落实,以推动乡村教育面貌持续向好发展。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些美好愿景的实现与每个乡村孩子的未来路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机会公平和开放流动,可以让乡村孩子梦想的火把熊熊燃烧。乡村孩子的道路越走越宽,乡村振兴的力量将会生生不息。
(作者系本报记者)
高校科技创新 引领冬奥向未来
张立迁
自2015年北京成功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以来,《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全面展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有序推进,科技全方位融入场馆建设、运动员训练、赛事运行指挥、服务保障等各环节之中,涌现了一系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为冬奥各项工作赋能添彩。
国内众多高校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承担起“科技冬奥”重点课题项目,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创造高新科技亮点、应用新技术成果,充分展现了冬奥竞技感和现代感,成为赛事的安心保障和耀眼底色。可以说,北京冬奥会已成为中国科技的舞台,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协同、先进、人文的高校科技创新形象。
首先,充分彰显了高校科技创新之协同。优质、绿色的造雪技术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一大特色,在提供雪务保障、实现用雪自由的同时,更是为后冬奥时代中国人能更好地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技术保障。其实,这也正是得益于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滑雪行业企业等不同科技力量的协同攻关。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发挥好在科学理念、思维、训练中的独特人才优势和基础研究实力,深度融合现代产业体系,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增进协同创新,运用科技力量提高技术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不断迸发中华民族的创造伟力。
其次,集中涌现了高校科技创新之先进。科技赋能北京冬奥,为奥林匹克运动“树立了新标杆”,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不断突破冬奥“卡脖子”技术,一系列炫目科技加持,秀出了冬奥盛会的“未来感”,展现着科技创新的先进性和无穷魅力,完美契合了“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口号。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中具有独特优势,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汇聚的主阵地,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高校科技带动各条科技战线追求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精神,集中涌现大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研成果,硬核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并将中国学术前沿、技术标准源源不断地引向世界。
此外,大力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之人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通过智慧管理实现气温分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将融化雪水回收存储用于再造雪等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不仅成为展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更是融入鲜明的中国元素,将科技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冬奥”更是“人文奥运”,凸显独特人文魅力和文化价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诠释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多维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弘扬人文”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蕴藏的巨大潜能。
高校应积极履行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树立科技创新人本理念,在未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高校科技助力冰雪盛会,不仅将北京冬奥装点得更精彩,推动竞技体育达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还要总结和传播两届奥运留下的宝贵制度遗产、文化遗产与科技遗产,为今后全民共享冬奥成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促进全民健身更加多彩多样打下坚实基础,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蓄积强大力量。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