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高校新风
2022年02月11日 星期五
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
——太原师范学院全方位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赵怡 孙建清 邱智德

    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太原师范学院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秉承“基础在课程、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把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坚持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以专业思政建设统领课程思政建设,把专业知识和思想引领贯穿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关涉的各环节各方面,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知重奋进中找到突破口,初步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总体格局。

    新时代,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2017年开始,太原师范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针对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脱节、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强、课程思政内容的师范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通过“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编制一本内容精准的育人专项课题立项指南、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队伍、搭建一个比学赶超的教学案例评选擂台、打造一个海量资源的‘互联网+课程思政’发展平台、拓展一个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同步推进的“六个一”保障体系,完善铸魂育人长效机制,切实推动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成效走深走实,逐步走出一条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路径。

    制定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规划引领与责任落实同步推进

    高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作为战略性育人理念、特殊的育人价值和育人目标,离不开独特的教学体系。从2017年开始,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领导小组,确立“全课程推进,全过程渗透,全方位投入”的行动指导思想,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相结合的思路,建立丰富了以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课程资源、信息保障、策略方法、教研交流、课程实施、实践平台、质量监控10个主项及其20个分项为主要支撑的“合纵连横”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和教学体系;连续3年出台《年度系列课程策划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文件,注重将育人内化至学校改革事业发展的各环节、各领域,学校主要负责人登上讲台,主讲“知行中国——骄人重器”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导教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价值观培育与塑造“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把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抓总、党政部门协同联动、教学单位全体参与的协同作战工作体系,成立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强化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联动,以山西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思路、丰富载体抓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反哺课程育人实效,逐步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条块分割,在整体上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

    此后,学校不断推行强化领导职责、建立制度体系、保障经费投入、行知文化熏陶、协同团学工作、建设思政团队、课程研学交流、实施课程教学、充实图书资料、搭建实践平台等具体举措,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领域、重点课程、重点任务等整体设计,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思想特征,从教师主体、课程载体、课堂阵地等维度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和艺术等不同类别课程的思政重点,全方位进行协调、优化、配置,使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每个子系统在“合纵连横”的协同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逐步构建起全校性课程思政育人的生态系统。

    编制内容精准的育人专项课题立项指南,基础研究和精品培育同步推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具体抓手。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设立150万元育人专项经费,以课程思政重点课程建设为“点”,以课程大纲修订工作为“面”,努力培育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打造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金课”,引导教师持续挖掘专业知识和学科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大纲研制、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依据课程思政的理念,对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和补充,每门课程的每个章节设置包括认知类、过程与方法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在内的三维目标,将育人元素植根于每门课程的每个章节,实现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围绕强化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作用,落实培养目标中的价值目标和思政目标,修订2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特色鲜明的思政资源渗透在大纲之中,明确大纲的思政教学内容,修订600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逐步使课程思政进方案、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进评价。

    学校通过发布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指南,从宏观上进行积极引导,分类专项研究,推进研究成果运用于专业课教学。全校第一批共有38项课程思政育人专项研究课题获得立项研究资助,项目涉及17个系部的30多个专业,分别从课程思政相关理论、思政资源库建设、思政特色教材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思政教学实践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各类教学要件和教学实践之中,增强了课程思政的成效。课程思政的立项研究,促进了课程思政体系、重点、目标、主线等的科学把握,解决了学科化课程思政资源不足和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程融合等问题。

    学校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以及课程思政要求,结合育人专项研究成果,开展对专业课教材的文本分析研究,设计课程思政资源和元素的融合点,使课程思政的关键“点”遍布各章节,形成“遍地开花”之势,为教学提供实施可能。目前,学校正在分批分期进行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工作,第一期《大学语文》《古代汉语》《热学》《计算机基础》等教材的学科化思政元素渗透与专业知识整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列入校级精品教材出版规划。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材建设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弱化了教材内容的学科本位主义,缓解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资源缺失的问题,给专业课教材内容增添了活力,铺就了鲜明的主流价值底色。

    建立精干过硬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队伍,价值认同和素养提升同步推进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其育人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校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学习、专项实践等各类活动,同时招募100名教师作为“朗读者”,用100天时间,通过学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微信公众号,以党的百年历史为时间顺序,将党史作为生动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和思政育人的优秀载体,让学生了解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有机融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改革新价值、学生新需求、专业新内涵,培育其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021年5月,在本科生毕业作品展览中,学校依托中外美术史等课堂,通过咨询党史专家,引导毕业生在创作中把党史通过美术、诗文、书法的形式呈现出来,整个展览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凸显出“书写百年党史、传承革命精神”的主题。

    在实施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着重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地位,将担当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作为课程育人的必备品格,示范引领其他课程回归育人本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给学生写封信”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在抗击疫情中坚持修知与修德兼备,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接续传递的“教学相长”的温情和课程思政的真情。汇集精选的160封信件以《师者的思与言——写给大学生的信》为题,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学校建立“自学、导学、辩学、践学”相结合的学习机制,组织主干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教师共410人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专项培训,并通过开设校内专题指导讲座、搭建教学展示与交流平台以及请课程改革专家进行集体辅导、个别化精准指导、开展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优化专业课教师挖掘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30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活跃在各专业课的教学一线,实施专业课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育人。如“实分析”课程群和“《资本论》”“热学”“大学语文”“中国通史”“物理化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外美术史”“游泳”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彻底解决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负责人和教学团队尚未成形,教师课程思政认识不足、能力不强,课程思政缺乏团队力量等教学问题,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学校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等重要问题在主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3篇,出版著作2部,编辑大学生乡村支教文集2部,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双向推动、双向促进的良好态势。

    搭建比学赶超的教学案例评选擂台,全员参与和示范引领同步推进

    在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践中,各专业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的启发性、示范性、引领性作用尤为重要和必要。学校不断强化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之间的上下协同联动,建立立体式、网格化的课程思政培训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输入”每一名教师;同时,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等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平台,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也让思政课教师设计适应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并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从“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外文化交流史”到“数学分析”“物理化学”“财政学”,再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游泳”“水彩画”“楷书”等课程,每一门学科都经由思政课程体系的浸润,内容更加丰富,导向更加明确,评价更加多元,真正实现了全过程育人。

    与此同时,学校及时组织全校性专业课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鼓励教师设计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专业课教师尤其是38位课题主持人及其研究团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进行实践研究,找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的途径;学校和各教学单位通过组织定期集中培训、小组讨论、网络学习、教学参赛等方式提升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使教师掌握了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使课程思政真正与平时的教学相结合。2020年,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数百名教师报名参加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63份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出版了《春风化雨思与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打造海量资源“互联网+课程思政”发展平台,线下实践和线上深化同步推进

    为了增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供交流经验和研讨问题的平台,学校组织了全校性课程思政说课大赛、教学设计和教学赛讲、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决赛;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暨公开示范课”活动,参赛课程包含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主办了“山西省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思政研讨会”,为教师搭建了课程思政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此期间,学校注重强化与社会的内外协同联动,建立课程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协同育人机制,如邀请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杰出校友许军则举办专场报告会、典型案例宣讲等活动,引导教师将身边鲜活的案例作为课程思政素材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邀请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教育硕士导师等,用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进一步擦亮师范底色。

    同时,秉承“互联网+思政线上课堂”建设理念,学校搭建了“互联网+课程思政”学习平台,成立了校级“E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指导、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及视频分享、课程思政专家讲堂等线上系列活动,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拓展了课堂育人的内涵,使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由原本零散的、自发的个体化的育人行为转变为系统的、自觉的、有组织的育人行为。同时,平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可重复的线上学习属性,智能、亲和、便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增强了课程思政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也为学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学校还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推送思政特色品牌内容,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园地,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格局。

    拓展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知识传授和方向指引同步推进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要在学生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出台系列政策,定期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对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效果良好的教师实行奖励、表彰,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教学资源分配及年度业绩考核、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如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不断强化工作考核力度;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突出课程育人评价要素,把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推进思政教育进教案、进课堂、进试卷、进学生头脑,逐步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目前,学校在所有49门专业课中实施了课程思政,使全校2万多名学生置身课程思政育人生态体系与教学体系之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成才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增效专业学习,有了显著的进步;使专业课与公共课实现了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在全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主题征文中,共有4名学生获三等奖、22名学生获优秀奖。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学校以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为契机,在夯实知识传授基础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西部建设和服务乡村基础教育。4年来,学校主办课程思政育人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的讲座报告共计52场,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上发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课程,从传承“行知精神”、落实“四有”好老师要求等方面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富有示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方面,学生在陶行知思想的熏陶下,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历练,逐步形成师范情怀;2017年至2021年,顶岗支教学生达2197人,涉及11个院系,遍布山西省14所县区乡镇中学,形成了“高校—政府—乡镇中学”多元协同条件下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职业选择方面,毕业生积极踊跃奔赴西部,到边疆、到艰苦的地方去建设祖国、奉献青春;近4年学校共有184名优秀应届毕业生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担任过校、院系学生干部的占比为70%;2021年,学校西部计划志愿者达69人,创历史新高,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等地,其中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人、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1人、赴西藏自治区7人。学校4次获得国家教育部门“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的称号。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抓手,已经在学校师范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中凸显成效,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创新点。

    几年来,太原师范学院通过“六个一”系统同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基本解决了课程思政育人常态化、规范化教学保障体系缺失的问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强、缺乏思政育人交流平台的问题,高校课程思政理念不能很好落地、无法与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问题,以及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缺乏各专业特色课程资源与案例示范的问题;成功地建构了全校性课程思政育人制度性教学保障体系,开发了完整的课程思政育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形成了一套富有师范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使课程思政不再是“一时一事之事”,并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用制度与实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现实问题。学校相关做法和经验被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未来,学校将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深刻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眼于学生培养的总成效和“三全育人”的大效果来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在深化制度改革评价、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和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上持续发力,加大课程思政改革力度,逐步构建育人导向与制度建设相统一、专业教师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新格局。(赵怡 孙建清 邱智德)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