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战略,创新是国际一流湾区建设之魂,“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长期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根据湾区发展战略及重点发展的以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依托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课题研究,结合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融研学”创新型高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成果融入“研究型学习”的体系与过程,建立“创融研学”创新知识课程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专业素养培养体系和产教融合的高端工程教育体系;设计“创融研学”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和创新教学资源组织方案。依托“1个模式、3套体系、3套方案”的“133”建设,学院培养了大批具备创新思维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端工程人才,教育成果已惠及计算机类学生逾万人,并在兄弟院校推广应用,学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育先行之路上的开拓者。
一、构建“创融研学”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着重创新型人才专业素养、工程教育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并实现创新科研成果融入“研究型学习”教学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建立“创融研学”创新知识课程体系,结合大湾区的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色,设计以人工智能、知识自动化与软件化、工业软件、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为重点课程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专业素养培养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教学实践型比赛,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相长;建立产教融合的高端工程教育体系,深入重点企业一线,将教学与科研紧密融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依托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依托国家、省级科研教学重大平台,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加强重点人才建设,培育重点教学团队。以重点学科、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人才“四重”建设驱动“科研思维进课堂、科研成果进教程、科研项目进过程”,创新地方高校培养高端工程人才理念,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形成创新育人的“高原”与“高峰”效应。
二、打造创新型高端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重点围绕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业软件、知识自动化等国家战略、湾区急需前沿方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将创新成果融入“研究型学习”体系与过程。以“将创新科研思维领入课堂,将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资源,将项目式科研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为思路,结合产业动态与高端工程人才需求,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11个国家、省级科研教学平台,狠抓学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建立“创融研学”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湾区产业需求”为思路,设计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体系与湾区发展战略紧密相连,使学生学以能用、学以致用、学以有用。在大湾区活跃而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学科中,创新性地“三位一体”叠加“创新知识课程体系、专业素养培养体系、高端工程教育体系”,建立起多层面、高复合、广路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体系建设和机制保障,结合大湾区发展战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形成闭环,在新业态、新基准下,通过体系创新形成高端工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方案、教学资源组织方案与“研究型学习”教学过程
以“优质科研资源托举教学团队”为思路,设计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依托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承接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工业软件组件通用模型、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研究”、国家科技部门重点研发计划“供应链大数据全域建模与知识库构建技术”等一批国家、省级重大项目,提高教学团队的科研水平,团队成员全部主持或参加国家、省级重点项目1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建设了3个重点领域专利池及广东省产学研专利育成转化中心。秉承科研服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的理念,建立起网络工程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全省开放性课程等创新为先、创新为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以“转化重大科研成果为教学资源”为思路,设计创新教学资源组织方案,输出成果为企业与社会提供服务,转化高端应用为教学资源。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学过程,建立“双向四维”平台,通过校企双向互动对接和学生学习、项目实战、成果转化、企业提升的“四维协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不对称的问题。
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思路,带领学生进科研、进团队、进工作室,所有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项学科竞赛,建立专业素养培养体系。以“项目实战、横向攻关”为思路,上规模、上体量、呈梯次、呈建制地组织学生参与横向科研项目,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个性化地进行“研究型学习”,建立高端工程教育体系。“面上覆盖、点上突破”,增强人才培养的厚度与高度,培养学生的实战与创新能力。
四、创新无止境,教育在路上
得益于“创融研学”创新型高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师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5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荣誉逾1200人次,发表高水平论文7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逾240项,建立了“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仅50支)。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获批建设国家一流专业,网络工程专业2020年成为省内首个通过中国工程认证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培养教学科研“双优型”中青年骨干教师79人,为大湾区企业建立并完善了各级人才梯队,培养的创新型高端工程人才年均进入大湾区头部与知名企业700余人、创业团队近百人。产业与社会服务能力获全方位认可,在工业大数据、知识自动化、工业软件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成为省内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建设了高校主导的广东省产学研专利育成转化中心。科研团队研制的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集成应用系统及成套工业软件,在16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服务重点工业制造企业30余家,成果转化应用经济效益逾10亿元。
学院将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瞄准湾区产业需求,对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从地方工科传统强校的角度,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形成系列创新育人方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型高端工程人才培养方法论,为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