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是湖南省长沙市公办本科高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充分依托长沙“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产业优势,不断与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行深度融合,以“三全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
办学特色:基于成果导向,全过程协同对接工程机械产业发展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办学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基于成果导向培养人才,全过程协同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将产业优势发展为办学特色。其一,通过对工程机械产业进行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研讨,准确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应以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为依据,通过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技术体系,及时将技术应用案例、技术前沿和技术规范等纳入教学体系,校企协同重构教学内容。其三,充分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丰富的设备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课题资源和技术资源等,学校与企业合作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助力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长沙学院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就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开启了助推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年来,学校机电工程学院不断加强与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合作,办学全过程对接工程机械产业,与中联重科合作共建国家教育部门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此外,学院还与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25家知名企业开展了办学合作,共建省级教育基地6个,合作编写工程机械行业特色教材2部,共同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00多人次。
内涵发展:面向新工科,全体系协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面向新工科,全体系协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其一,要理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发挥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的优势,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重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流融合。其二,要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跨学科组建课程模块教师团队,优化整合课程模块内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其三,要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明确每一门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责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全体系协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院教师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1项,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和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6项、三等奖2项;获批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5项。同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也涌现了“工程机械底盘构造”等一大批省级“金课”,课程质量明显提升。
长效机制:基于共生理论,全方位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密切配合、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课程与思政的融合统一。基于共生理论,深入探索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思政等各关联方如何长久稳定和有益共生,建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其一,推动利益耦合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利益耦合、共生互惠,校企合作高效稳定。其二,建立本科生弹性导师机制,大力提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扶,将学生取得的成绩与教师的发展进行强挂钩,使教师与学生成长共生互促,教学相长持续稳定。其三,突出社会化情境教学,强调专业知识在社会化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文思考,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完成对学生的思政价值引领,实现课程与思政的共生统一。
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全方位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效果较好。学院学生参加A类学科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9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43项,省级奖励100多项,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院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一项作品作为湖南省仅有的代表被推荐评选“中国好设计”,获得社会高度赞誉。同时,学院学生连续4年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百佳大学生党员”称号,考研比例和高质量就业率逐年攀升,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特别是得到了工程机械产业相关企业的高度认可。827名学生进入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就业,其中有较大一部分学生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领导。长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子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向阳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