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0日 星期四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推动音乐实践创新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梁振中

    宝鸡文理学院的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在6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文理人奋勇开拓,学校事业康庄发展、阔步向前,现设有17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院现开设音乐学、舞蹈学两个本科专业,共设有声乐、钢琴、音乐理论、舞蹈4个系和西府民间音乐研究所,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在遍布全国的各类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秀的成绩。

    近年来,音乐学院在带领学生开展音乐专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专业音乐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同传统音乐文化与礼仪结合起来,在推动音乐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带动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深化实践内涵

    2021年,音乐学院组织师生前往宝鸡市凤翔东湖开展“学百年党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庆端午佳节”主题活动,以“尊师重道拜师礼”和“古风舞韵展示”为主要内容,借助传统音乐文化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这一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树立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次活动注重传授礼仪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学院从经典文化作品中汲取有感染力的精华,引导学生将专业实践和音乐教学融入到每一个环节当中,并且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精神,指导学生精益求精地完善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理念和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发展。在“古风舞韵展示”中,学院学生立足经典,创作表演了《绝句》《春晓》《江南》等舞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融为一体,深化了本次活动的主旨,向观众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魅力。

    丰富古诗词表现手法

    推动实践创新

    日前,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举办了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古诗词音乐会。音乐会以中国古诗词为主要内容,师生改编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关雎》《幽兰操》等经典诗词,用优美动听的歌声展现中国古诗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同时结合现代音乐歌唱技法,使中国古诗词在现代艺术舞台上重新焕发生机。这样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在师生中推动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借助古诗词的学习和表演,不断促进音乐学习和实践的创新,为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推动音乐专业创新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中国古诗词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音乐学院以多样化的各类活动,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形式中的风格。近年来,音乐学院不断深化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现代音乐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开展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音乐表演,帮助学生开拓富有特色的专业发展道路。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增强文化自信

    音乐学院积极与各类文化场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带领师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学院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举办了“传承中华文脉,品味青铜雅韵”活动,组织学生集体赴博物院参观学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从一件件古老的展品中感受传承数千年的灿烂文化,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音乐学院突破专业和学科的限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跨专业的学习与实践,为专业学习注入了更深厚的美育和文化教育内涵,引导学生通过文物的艺术形式和形态,深刻领悟其中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意蕴,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将其作为开展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的重要来源,提升专业竞争力。

    积极开展合作交流

    推动艺术产业创新发展

    音乐学院积极拓展艺术应用实践方面的对外交流合作,参与了众多高校、企业组建的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不断推进学院艺术专业的应用与创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院还大力引入优势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实践,为学院的专业教学发展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聚焦艺术市场的发展,学院积极探索艺术教学和艺术实践的应用化和市场化,借助联盟教育资源和市场资源优势,不断探索音乐实践与艺术传播融合的路径,推进音乐专业教学和学生音乐专业实践的市场化。音乐艺术教学与市场的结合,不仅为学院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了更多机遇,同时也推动了音乐教学和实践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以音乐的产业化、现代化带动传统音乐文化的新生。(梁振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