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学前周刊·管理
2022年01月16日 星期日
讲课程故事 做反思型教师
叶屏屏

    我园作为一所以新手教师为主体的新办园,在开园之初就面临着教师不会带班、不会开展教学活动、极度缺乏专业自信等问题。为了让教师们迅速熟悉工作,获得专业成长,我们尝试了多种办法,最终选定了课程故事讲述法。这种方法相对轻松又贴近教师的实践,操作起来容易上手。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述课程故事,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教师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思考,便于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

    为了激发教师自主成长的动力,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信,我园将每月课程故事会作为一种教研方式,鼓励教师讲课程故事,从关注教师讲故事的视角而非仅关注教师“上课”的视角来审视、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在讲故事中,从单纯的讲述者向实践反思者迈进。

    第一阶段:

    基于感性经验的讲述

    在最初的课程故事会上,教师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课程故事,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讲述与分享。这一阶段,教师们更多是基于感性经验讲故事,且多以事实性的故事为主。

    比如,在“我们的苹果树”这个故事中,教师提到“小朋友想知道苹果树有多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便和他们一起开展了测量苹果树的活动……”从教师的表达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教师只是单纯想分享有趣的故事,对于课程实践中所蕴含的意义、幼儿的学习经验等欠缺思考和分析。这背后清晰地反映出,教师对于课程故事的内涵还没有把握清楚。

    通过课程故事会的交流研讨,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了教师发展的能力现状。与此同时,在教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对存在的问题也会加以指导。一段时间后,教师开始理解课程故事的内涵,知道课程故事和单纯的故事是不一样的。课程故事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课程的叙事,是对已经实施的课程的反思。

    第二阶段:

    基于理性思考的讲述

    在把握课程故事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开始主动关注在课程中发生的故事,并开始有意识地讲述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兴趣和需要,讲述通过给予幼儿支持让他们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故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不知道怎么组织课程故事。这个问题反映的是,教师不会基于课程实践进行故事选材,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关注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园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哪个故事是我喜欢的”“故事中哪些情节能被大家记住且有思考”“哪些情节是别人不清楚却想了解的”“哪些情节是别人想直接跳过的”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交流,此后,教师重新思考故事的选材并调整了故事组织方式。

    这一阶段,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展现对“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考。如在“对联那些事儿”这个课程故事中,教师提到,当“门卫问幼儿,对联上的内容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自己开始思考怎样让对联活动真正促进幼儿学习的问题。比如,教师想到编对联可以提升幼儿表达、倾听、合作、辩论等能力,于是就带领幼儿开展编对联活动。

    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课程故事表达自己在课程实践中的思考,但教师却讲述了“该班幼儿为每一个班级都编了对联”的过程。在不同的编对联活动中,其实更多的是相似的思考和经验,听故事的教师收获也不大。因此,教师课程故事的讲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阶段:

    基于深度反思的讲述

    为了使听、说故事的双方都能获得更多经验,我园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帮助教师讲好课程故事。通过研讨,我们了解到,讲好课程故事的前提在于有好的故事内容,其次要有适合的表达方式。

    基于对教师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让人听了不会产生倦意”“凸显其中的矛盾、碰撞与转折”“突出幼儿原始行为与对话”的故事,是教师心中的好故事。而好的课程故事的重点首先在于把握课程故事的关键要素。一要确定故事框架与过程,要基于主题弄清故事线索和发展进程,而非拼凑式讲述故事。二要呈现幼儿的行为与对话,用描述性的语言而非概括性的语言,呈现幼儿和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所处的真实情境。三要抓住关键情节,抓住真正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问题、语言或行为。四要突出教师的思考与反思。教师对幼儿语言行为的判断会影响课程方向,因此,教师的感受、理性认识及反思需要特别强调。

    这一阶段,教师在讲课程故事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故事的结构和对细节的处理,并尝试摸索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如在“哇哦——挖藕记”这个课程故事中,教师从种藕、观察荷叶变化、挖藕及用藕做美食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有幼儿认为荷叶会长出荷花,有幼儿认为荷叶下面是莲藕所以会长出荷花……教师提到,能从幼儿的对话中看到中班幼儿的科学认知能力及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比小班要更进一步。还有教师特别提到小班幼儿不太能记得前后的变化,所以自己一直在拍照记录荷叶的变化。在幼儿观察荷叶后不知说什么时,自己把荷叶照片拿出来给他们看,他们开始有很多发现。这样的讲述让我们看到,教师在整个课程实践中思考更深入了。

    让教师讲好课程故事不是最终目的,课程故事中的理念、思考、经验、问题才是对一线教师最宝贵的财富。

    讲述课程故事为我园教师打开了一扇快速成长的大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普遍认为,课程故事让自己对课程的本质及课程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有了真正深入的认识。

    第一,真正体会了观察的作用。通过讲和听课程故事,教师真正看到了观察的作用并了解了如何观察。他们更愿意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观察幼儿,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进行评估并支持幼儿学习,教师的观察能力越来越强。

    第二,真正理解了对话的意义。教师能从课程故事的分享中看到对话在课程中的关键作用,逐渐学会基于幼儿经验与发展需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进而促进幼儿发展。    

    第三,真正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课程故事分享,教师能从中感受到课程的有趣和好玩之处,主动创生课程的意愿增强,课程意识逐渐凸显,课程评价能力也逐渐提升。

    第四,真正发现了反思的价值。听课程故事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它会让教师反思,遇到类似情境“我是怎么做的”或者“我以后怎么做”,促使教师基于实践进行真正的反思,进而在实践中调整行动。

    课程故事这种研训方式,使得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反思与学习。教师不仅仅是在讲述课程故事,更是在实现从经验的理解到理论的灵活运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鹤琴幼儿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